1. |
病歷問診
(1) |
過去曾發生本症之地區,秋季且經大雨、洪水發生過後。 |
(2) |
畜舍、飼料等曾被本症之帶源者(老鼠)之糞尿污染。 |
(3) |
多發生於年輕牛隻。 |
(4) |
妊娠後半期(即懷胎7個月之後)發生流產。 | |
|
|
2. |
臨床檢查
(1) |
典型症狀較少顯示,大多為不顯性感染。 |
(2) |
發熱。 |
(3) |
血色素尿。 |
(4) |
貧血(100~300萬/mm3),黃疸。 |
(5) |
一般症狀呈惡化。 | |
|
|
3. |
病因檢查
(1) |
發病期之血液( 7 天內)或臟器(肝、腎)等檢體,依 Korthof 培養或含有 10% 兔血清之 TPB 培養,28~30℃ 培養 3~4 天。 |
(2) |
經培養後取培養液,置於暗視野顯微鏡觀察,可見有鉤端桿狀特殊形態且呈運動狀態。 | |
|
|
4. |
血清學試驗 |
|
於急性期及回復期採得之血清,依 Latex 凝集反應測定抗體。 |
|
|
5. |
動物接種試驗
(1) |
材料:血液或臟器(肝、腎)製成乳劑。 |
(2) |
方法:幼小天竺鼠,將上述檢體以腹腔內接種之。 |
(3) |
判定:若有本病因體,則於接種後 3~12 日發病,呈發熱及黃疸,於此際採取血液、肝、腎進行分離培養。 | |
|
|
6. |
病理解剖
(1) |
急性例之患畜的臟器、皮下組織呈黃疸,皮下組織、粘膜之點狀出血,甚至呈出血斑,膀胱內血色素尿貯留。 |
(2) |
慢性例僅限腎之局部病灶,皮質小白色斑,甚至呈小結節。 | |
|
|
7. |
組織病理學觀察
(1) |
急性例,於腎之絲球體,細尿管呈高度變性,壞死,腎間質淋巴球聚集。 |
(2) |
病灶之組織切片,經 Lavaditi 或 Warthin 染色,鏡檢可見鉤端螺旋菌體。 |
(3) |
肝小葉之中心性壞死。 |
(4) |
慢性例,於腎皮質以淋巴球為主體之細胞浸潤,同時可見纖維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