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病歷問診
(1) |
高發病率及高死亡率。 |
(2) |
由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 |
(3) |
運輸緊迫、突然環境溫度的改變或其他緊迫。 |
|
|
|
2. |
臨床檢查
(1) |
急性或超急性病例的死亡發生在 8-24 小時內。 |
(2) |
精神抑鬱、高燒 (41-42°C)、咳嗽。 |
(3) |
口腔、淚腺與黏液性鼻分泌液增加。 |
(4) |
一般狀況均惡化。 |
(5) |
從喉部到頸部及胸部水腫。 |
(6) |
呼吸受到抑制,呼吸困難,死亡在數小時之內發生。 |
|
|
|
3. |
病理解剖
(1) |
全身性的紫斑狀出血,全身性充血。 |
(2) |
水腫區域有枯草色的漿液性液體。 |
(3) |
心外膜囊、喉部及腹腔有血樣液體。 |
(4) |
紫點狀出血,特別在咽部與子宮頸淋巴結。 |
(5) |
通常不會有嚴重的肺炎。 |
|
|
|
4. |
組織病理學觀察 |
|
肺臟中很少發現嚴重的炎症反應與細菌團塊。 |
|
|
5. |
顯微鏡檢查 |
|
組織抹片與染色:革蘭氏陰性、兩極化的短桿菌或卵圓狀細菌。 |
|
|
6. |
實驗動物接種 |
|
鼻道或支氣管棉花棒採樣後置於培養基、血液或腹腔器官組織研磨成液
狀,把這些液體 0.1-0.2ml 以腹腔內或皮下接種於 1-2 隻小白鼠。有毒性
的 P. multocida 會在小白鼠死亡後 24 小時被分離出來。 |
|
|
7. |
細菌分離
(1) |
病材:黏液、喉部、心囊液、心血或腹腔器官。 |
(2) |
培養:血液培養基,好氧培養或在 5-10%CO2 培養 18-24 小時。 |
(3) |
菌落外觀:平滑、灰色、亮光及透明狀,初培養時有 1mm。 |
(4) |
生化特性:參考巴斯德菌症。 |
|
|
|
8. |
血清學型別鑑定
(1) |
莢膜型:IHA 試驗。 |
(2) |
體型:AGID 試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