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 |
豬水疱病(Swine Vesicular Disease;SVD) |
發生時期 |
無季節性。 |
病原體 |
病原屬於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腸病毒屬(Enterovirus)之豬水疱病病毒(Swine Vesicular Disease Virus)所引起之高度傳染性疾病,抗原性和人類腸病毒(Enterovirus)中的克沙奇病毒B5群(Coxsackie virus B5 group)關係密切。 |
病媒種類及環境因素 |
本病在豬群間的傳播以接觸傳染為主,糞便污染是病毒散佈的主要感染源。感染動物的組織含有大量病毒,如用此肉屑經廚餘餵豬,也是另一種常見的感染途徑。豬水病病毒在豬肉產品內存活時間長,燻煙處理的香腸,病毒可存活379天之久。本病毒對環境有極大的抵抗力,並可在 pH值2.4至12.0中穩定存在。 |
感染動物 |
自然感染病例中僅豬隻具有感受性。 |
潛伏期 |
潛伏期為2-7天,大部份病毒是感染後的7天內從口鼻產生出來,直到2週後停止,但病毒在糞便中會持續排毒到三個月之久,並可持續存在破裂水疱壞死組織中。 |
經過 |
豬隻經由口中食入糞便或遭病毒污染的食物而感染,病毒在消化道中可耐過胃酸並在消化道形成感染的原發位置(primary sites),再隨著病毒血症至全身,引起水,體溫上升,水疱破裂形成糜爛,跛足和幾天不食之現象。感染豬通常2-3週即可恢復。 |
預後 |
一般而言,感染預後良好,但當本病成為地方性疾病後,將嚴重干擾口蹄疫的診斷。 |
臨床症狀 |
豬水疱病常在豬有跛行症狀時才被發現,感染豬體溫可能出現短暫到41℃的發熱現象,一般在鼻吻部、蹄冠狀帶及蹄趾間先發生水,亦可在口腔周圍、舌及乳頭發生。水疱出現後很快破裂而形成一潰瘍之病灶,如感染嚴重加上繼發性細菌感染,嚴重者會引起脫蹄。感染豬通常2至3週即可恢復,本病感染恢復後唯一重要特微是蹄部出現一條深色水平線。 |
病理學診斷 |
豬水疱病之解剖及組織上的水疱病變與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相似,剖檢時除了水疱病變外無其他病變,水疱一般出現在冠狀帶、蹄趾間、鼻吻部、口腔粘膜及舌頭,有時在乳房或耳朵也有水疱病變,水疱破裂後呈現潰瘍灶。病理組織病變下可見瀰漫性輕度非化膿性腦炎,腦炎之主要變化為血管周圍淋巴球浸潤及神經細胞之壞死。 |
血清學診斷 |
酵素結免疫吸附法(ELISA)、補體結合試驗、病毒中和試驗等。 |
病原學診斷 |
細胞培養分離病毒、酵素結合免疫吸附法檢測抗原、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及核酸定序。 |
類症鑑別 |
臨床上豬水疱病與口蹄疫、水疱性口炎(Vesicular Stomatitis;VS)及豬水疱疹(Vesicular Exanthems of Swine;VES)無法區別。但馬、牛、豬對口蹄疫有感受性,而豬水疱病及豬水疱疹僅會感染豬隻。 |
免疫計畫 |
目前尚無SVD疫苗可用,本病被國際畜疫會(OIE)列為A表的動物傳染病,國內則列為甲類動物傳染病,發病場須用撲殺方法才能根絕。 |
治療方法,病媒驅除法及其他對策 |
本病係病毒性疾病,尚無藥物可供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