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聚酯纖維載體培養融合瘤細胞株
- 內容
應用融合瘤細胞株製備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的技術,由Milstain 和Kohler[5]於1975年首次發表後,發展至今已三十年,在免疫學範疇內已屬常規技術,在其他生命科學領域內的應用也更趨廣泛,目前已不局限在基礎科學研究和生醫檢驗領域範圍內,更有直接臨床治療學上的使用價值。
以塑膠角瓶(T-flask)靜置培養融合瘤細胞所產生的單株抗體量至多僅20 μg/mL[3],遠低於將融
合瘤細胞接種BALB/C小鼠腹腔內形成腹水可達20mg/mL 單株抗體量之產量[4],.者相差懸殊。因此,目前仍以接種小鼠產生腹水為主要通用方法,以獲得大量高效價單株抗體。但此法需飼養動物,週期長,不適合工業化生產;若使用免疫缺陷性小鼠,更需配合「無特殊病原菌動物房」飼養,作業繁瑣。然而,最主要問題仍源自社會大眾對腹水小鼠承受、飼養及處理[1,3,4]。我國於1998 年11 月4 日公佈「動物保護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2001 年7 月13日發佈施行「動物實驗管理小組設置辦法」要求全國凡是利用動物進行實驗之醫院、藥廠、疫苗苦痛、緊迫的關注。
近二十多年來,世界各國為因應社會期待均普遍立法採用由研究機構自我監控管理機制,透過成立實驗動物管理小組,來管理各機構對於實驗動物的使用製造廠、大專院校等機構,應於2004 年7 月12日以前依該辦法之規定,設置動物實驗管理小組,建立我國動物實驗管理制度。截至2005 年8 月底為止,已有163 個機構依法成立動物實驗管理小組[1],本所亦己於2001 年8 月7 日成立動物實驗管理小組,督導相關動物實驗以合理且人性化之動物使用方式進行。
尋找有效的活體外動物細胞培養方法,除可以簡化抗體純化的過程與降低變異性,適合開發量產製程外;同時又可以替代或降低使用動物量,符合「實驗動物使用」的考量及「動物福祉」的課題[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