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牛白血病
- 內容
(一)病名及病原
1. 病名: 牛白血病 (Bovine Leukosis) 2. 病原: 係由 Retroviridae 科 Oncovirinae 亞科 Type C oncovirus 屬中的牛白血病病毒 (Bovine leucosis virus,Bovine leukemia virus;BLV) 所引起牛的漸進性致死性之傳染性疾病。 (二)疾病簡介
牛白血病係為淋巴網狀細胞呈腫瘤性增殖之疾病的總稱。依症狀、疫學、發病年歲和病因等而分成成牛型 ( 流行型 ) 牛白血病和散發型牛白血病。散發型牛白血病又可分為三種:仔牛型白血病、胸腺型白血病和皮膚型白血病。成半型白血病又稱為淋巴內腫 (Lymphosarcoma)、惡性淋巴腫 (Malignant lymphoma)、淋巴腫瘤病 (Lymphomatosis) 等等。感染牛白血病之牛隻的末端淋巴球會終生攜帶病毒並被視為 BLV 的傳染源,而且會產生 BLV 特異性的抗體。台灣地區乳牛之抗體調查陽性率相當高,於各縣市間從 2%~39% 及 0%~40.7% 不等。本病不但感染牛群,而且在試驗上對綿羊和山羊均易感染,其病毒抗原性、形態學和生物學性狀上,與牛由來的 BLV 均無差異,故被認為是從牛隻感染而來的,於七十九年對本省乳山羊之抗體調查,亦發現在各縣市間的陽性率有 0%~11.5%。本病毒不會感染於人。
BLV 之傳染方式有垂直感染和水平感染。在實驗上經口、經鼻、皮內、腹腔內和產道內接種均可感染,自然狀態下則以水平感染為主。水平感染一般認為是含有病毒之血液、乳汁、°唾液或其他含有淋巴球之媒介物等經由接觸、吸血昆虫、醫療注射器由感染牛傳給感染牛。垂直感染則是認為病毒可經胎盤、產道或初乳由母牛傳給仔牛。
(三)典型之臨床症狀及病理變化
1. 成牛型: 本病都局限流行於某一地區,而且病毒之潛伏期長,二歲以上牛隻才會發病,尤其 5~10 歲牛隻發病者較多,因此稱之為成半型白血病。 在感染初期,牛隻約血液內會呈現持續性淋巴球增多症和出現未分化或異型淋巴球,以及血中具有 BLV 抗體,而不呈現任何臨床症狀。當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出現徵狀,視其發病部位和臟器之不同而症狀就有差異,病牛常可見到體表淋巴結腫大、食慾不振、粘膜貧血、心悸亢進、頸靜脈怒張、呼吸緊迫、肺泡音粗厲、泌乳量減少、發熱和下痢。有些尚可見到眼結膜和眼球突出、浮腫、鼓脹、血便、頻尿等。在臨床症狀發現後,經過一週至數個月後,病牛會逐漸衰弱、瘦削、腰痿、起立困難而致死。 2. 仔牛型: 發生於出生後至 6 個月於的仔牛。在體表部的淋巴結左右對稱性明顯腫大而硬質感,在皮下有可動性,但無熱感及疼痛。也有咽喉頭部淋巴節腫大壓迫氣管,因而發生呼吸困雞。發現粘膜貧血,下痢或鼓脹等消化障害,發熱,心悸亢進,食慾不振及站立困雞等。病程經過快,大多數病例於一個月之內就會病死。 3. 胸腺型: 發生於 4 個月齡至 2 歲齡牛隻,在胸前和中頸部胸腺腫大為特徵。引起心悸亢進,呼吸困雞,浮腫及頸靜脈拍動明顯。病牛逐漸食慾不振,有時可見發熱、下痢,可視粘膜貧血、眼球突出等症狀。病牛多在病程經過 2~3 個月死亡。 4. 皮膚型: 多發生於 1~5 歲齡之牛隻,皮膚出現大豆至姆指大之蕁麻疹樣,或者結節性病變,皮膚肥厚或小粒狀皮膚變化發生於頸部、軀幹部和會陰部。體表淋巴節腫大、發熱、心悸亢進,可視粘膜貧血,呼吸緊迫,食慾減退,泌乳量減少,病牛逐漸削瘦,病程經過比較緩慢者,往往要數個月之久才會死。 死亡病例解剖時的病理學可見全身臟器內有瀰漫性或結節性病變,淋巴結會腫大 5~10 倍,有時少部份病例也可見到腫瘤性病變。另外胸腺型會有胸腺腫大,於胸腔內的病巢,轉位會特別嚴重,皮膚型和成牛型在縱膈部、腹腔或骨盤腔內有時可見拳頭大至小兒頭大的腫瘤塊,皮膚型有全身皮膚肥厚和結節性的病變。 (四)應採病材
取末稍血液、淋巴組織和骨髓行淋巴球數絕對值檢查,淋巴球有無惡性腫瘤相,並以末稍血液供 BLV 抗原或 BLV 粒子的檢查。
(五)綜合診斷
1.牛白血病病毒之分離及同定
(1) 電子顯微鏡之檢測: 取被檢牛之末稍血液離心後,收集 Buffy coat 細胞再經 Ficollpaque 離心,取淋巴球層洗後培養於 37℃ 的恆溫箱內,兩天後將培養液離心,取沉澱顆粒層加 glutaraldehyde 固定,製成超薄切片,以電子顯微鏡檢查 BLV 微粒。 (2) BLV 抗原或 BLV 粒子之檢出: 取自被檢牛的末稍血液,離心後取淋巴球接種於 Indicator cell 內,如 CC81 細胞 (transformed feline cell),約培養一週後,由細胞融合 (Syncy-tia) 的形成判斷有無 BLV 的感染。使用此法時應注意檢體有無含有其它另外不顯性感染的 Bovine sncytial virus。另外六個月齡以下的牛隻,因可能有移行抗體,亦不能檢出 BLV 的感染,故抗體陽性者必需是六個月於以上的檢體,使用此法才有意義。 2.血清學診斷 牛白血病病毒是由蛋白質、核酸,還有脂肪等成份所構成。蛋白質則含有存在於病毒封套上的兩種醣蛋白質 (gp30、gp51) 及存在於病毒內部的數種核心蛋白質 (P10、pl2、p15、p24、p32、p38、p70RT)。 當 BLV 感染後,由於病毒含有 gp 及 p 兩種抗原,所以在患牛的血流中會出現抗 gp 及 p 兩種抗體,但是其中以抗 gp 的抗體會持續性的在感染牛體內產生,故對於 gp 抗體的檢出是最具有價值的診斷。 目前在血清學上使用於牛白血病感染的診斷方法有很多,如瓊脂凝膠免疫擴散試驗 (Agar gel immunodiffusion test)、補體固定試驗 (Complement fixation test)、免疫螢光法 (Immunofluorescence)、放射性免疫分析法 (Radioimmunoassay)、細胞融合形成阻止試驗 (Syncytia inhibition test)、酵素連結免疫吸附分析法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等,其中以瓊脂凝膠免疫擴散試驗在測定上操作最簡便,且實用性及特異性均很高,不須要昂貴的儀器設備就能從事抗體的測定,故本試驗被世界各國很廣泛的使用在防疫上對陽性牛隻的隔離和淘汰。因此以下僅介紹本試驗供為檢測牛白血病抗體。
(1) 瓊脂凝膠免疫擴散試驗: 1. 抗原:以 BLV 持續感染的細胞株 (FLK/BLV),以添加 10% 牛胎兒血清與抗生素的 MEM 培養液,培養於 37℃ 下經 5~7 日,收集培養液離心 7000rpm,30 分鐘,上清液加入 0.1M Binary ethyleimine(BEI) 使其最後的濃度成為 0.002M,在 37℃ 下作用 10 小時的不活化處理後,再加入同濃度之硫代硫酸鈉 (Na2S2O3.5H2O),終止殘餘之 BEI 的作用。之後,每 100ml 之不活化病毒液加入 30gm 的硫酸銨鹽析,把其沉澱物用 PBS 作成浮游液,再以 PBS 透析後以聚二乙醇 6000(PEG 6000) 強制濃縮至原來的 1/150 量,此即含有醣蛋白抗原 (g p 抗原 ) 與核蛋白抗原 (p 抗原 )。最後將此抗原與陽性對照血清作棋盤式稀釋法反應測定,訂出最佳的抗原測定濃度。 2. 陽性對照血清:BLV 感染後的不活化牛血清。 3. 瓊脂凝膠平板的製作方法:Agarose(Sigma typeⅡ)0.8gm 加入於 100ml 生理食鹽水溶液內煮沸溶解後,再經 121℃,15 磅壓力的高壓蒸氣滅菌 7 分鐘,待冷卻至 45℃,取 20ml 置入直徑 10cm 寬的培養皿內製成平板瓊脂凝膠層。 4. 使用方法:凝固後的瓊膠平板打孔器打出由中央 1 個,周圍 6 個,共 7 個小孔的反應組,其每一小之直徑 5mm,各小孔距離為 3mm,反應組中心孔加入 0.05ml 抗原。周圍 6 個孔以間隔順序分別各加入陽性對照血清及受檢血清 0.05ml,最後將加入各檢體的瓊脂凝膠平板置於能保持濕度的密閉容器內,於常溫 (20~25℃) 反應 24 至 48 小時觀察沉澱線,但得觀察至 96 小時判定。 5. 判定法:抗原與受檢血清之間產生能和抗原與對照血清之間所產生之沉澱線融合者判為陽性;抗原與受檢血清之間無產生沉澱線,與抗原和對照血清之間所產生的沉澱線相融合者判為陰性;抗原與受檢血清之間產生的沉澱線,與抗原和對照血清之間所產生的沉澱線不相融合且形成交叉狀者判為非特異性,亦為陰性。 3.病理學診斷 本病之病理學診斷除了如上述在解剖上可以發現各內臟器官有明顯的彌漫性和結節性病變外,另須配合臨床血液病理學的檢驗,特別是血液中淋巴球數的消長增減情形是牛白血病珍斷上的重要指標。
(1) 臨床血液病理學檢驗: 依國際白血病研究委員會 (1968) 報告,白血病牛的血液變化有淋巴球增多症 (Lymphocytosis) 和未成熟淋巴球、異型淋巴球、異常淋巴球之出現。淋巴球增多症之診斷,主要是依牛品種和年齡別檢查血液中之淋巴球數絕對值的標準偏差而定,並以牛白血病的診斷準則 (Leukosis key) 作為判定依據 但是應注意,使用此一準僅是用來早期淘汰可疑的牛隻而已,因為約有 10~50% 出現腫瘤病變而非白血性白血病的牛隻並無血液像變化,而有淋巴球增多症的 BLV 感染牛亦並非均會演變成有淋巴肉腫之病變出現,且血液值可受牛品種、採血狀態或環境因子以及其他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疾病所影響。 (六)確診依據
本病診斷可依據臨床症狀和病理學變化及末稍血液變化作綜合判定,另外成牛型可行 BLV 抗體、BLV 抗原或 BLV 粒子之檢出作綜合判定。
(七)參考文獻
1. 王炯辰、張政宏 (1988) 瓊脂凝膠免疫擴散法:牛白血病病毒抗原力價之評估。中華民國獸醫學會雜誌,14:101-112. 2. 王炯辰、張政宏 (1989) 在台灣之牛白血病病毒感染:Ⅰ抗體與病毒之關連性研討。中華民國獸醫學會雜誌,15:33-40. 3. 吳永惠 (1991) 牛病學.藝軒圖書出版社,P99-104。 4. 林文華、楊揚輝、李新進、陳素貞、蕭終融 (1990) 牛白血病凝膠沉澱法抗原之保存試驗及對乳山羊之抗體調查。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研究報告,26:1-5. 5. 張政宏、王炯辰 (1984) 牛白血病診斷抗原之試製及疫情調查。農委會 73 年研報告。 6. 楊揚輝、吳義興、蕭終融、李新進、黃金城、廖述吉、李淑慧、邱仕炎 (1987) 牛白血病診斷液之研製及台灣地區之疫情調查。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研究報告,23:1-6. 7. 小山弘之、寶達勉、尾川治、樁志郎、超川博康、吉川堯、齊藤博 (1991) 寒天內免疫擴散法用牛白血病抗原最適力價。日獸會誌,34:374-378.8. Burny A.,Bex F., Chantrenne H., Cleuter Y., Dekegel D,. Ghysdael J., Kettmenn R., Leclercq M., Leunen J., Mammerickx M. and Portetelle D.(1978) Bovine leukemia virus involvement in enzootic bovine leucosis. Adv. Cancer Res. 28:251-311. 9. Honma T., Onuma M., Mikami T.(1980) Bovine leukemia virus infection in Japan: Antibody and virus detection in cattle. Jpn. J. Vet. Sci., 42:5-8. 10. Miller J.M and Van Der Maatten M.J.(1976) Serologic detection of bovine leukemia virus infection. Vet. Microbiol., 1:195-202. 11. Paul P.S., Pomeroy K.A., Castro A.E., Johnson D.W., Muscoplat C.C. and Sorensen D.K.(1977) Detection of bovine Leukemia Virus in Blymphocytes by the syncytia induction assay. J. Nat1. Cancer Inst.,59:1269-1272. 12. Paul P. S,. Pomeroy K. A., Johnson D.W., Muscoplat C. C., Handwerger B.S., Soper F.F. and Sorensen D.K.(1977) Evidence for the replication of bovine leukemia virus in the B lymphocytes. Am. J. Vet. Res, 38:873-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