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穿孔疥癬蟲感染症
- 內容
一、 病歷:
苗縣西湖鄉某養羊場,飼養羊隻多年,採放牧方式,羊舍簡陋。於年初經朋友寄養數隻皮膚病羊隻後,該場之大小羊隻陸續感染發病,其發病率約為 40 % 。
二、 肉眼病變:
患病仔羊顏面、耳、頸部、臀部、四肢及腹側之皮膚皆皺褶龜裂、硬化、呈局部脫毛等現象,病羊臨床上皆呈發育不良及極度消瘦等症狀。 三、 組織病變: 皮膚:皮表呈角化不全與角化過度之病變,鱗狀上皮細胞顯著增厚呈鱗片樣結構,可見多數蟲體橫切面寄生於表皮層隧道樣巢穴內,另可見局部壞死灶及明顯之炎症反應。 四、 實驗室檢驗:
以小刀深刮病變部皮膚取部份皮屑,滴 10% KOH 液,經 10 分鐘以上浸透溶解後鏡檢,發現多數穿孔疥癬蟲蟲體及蟲卵。 五、 診斷: 山羊穿孔疥癬蟲感染症(Sarcoptic Dermatitis in Goats)。 六、 討論及參考文獻: (一)討論: (1) 穿孔疥癬蟲(Genus sarcoptes) 1. 病原體: 靠體液(淋巴液)和細胞液為生。寄生於表皮角質層內穿孔打洞,造成皮膚表面很多穴道。 2. 生活史: 每一雌性的疥癬蟲可產高達 100 個蟲卵。幼蟲自蟲卵孵化,再經過數個發育階段後才成為成熟的疥癬蟲,期間需 14~21 天因蟲卵具有抵抗力很強的外殼,不會被藥物所殺死,所以必須間隔14天重複投藥,只有藉由重複投藥才能將已孵化或生長中的疥癬蟲殺死。 3. 傳播及感染途徑: 是經由動物彼此接觸而傳染,也會經由羊舍、器具和飼養者傳染。 4. 症 狀: 蟲體在皮膚上掘洞、鑽孔、吸吮和咬噬所造成的皮膚炎,同時也會排放出有毒物質,而誘發皮膚的防禦反應。羊隻因皮膚發癢坐立難安、而經常搔癢、磨擦和舔舐皮膚使毛髮脫落或斷裂,皮膚變得乾燥、龜裂並起皺褶。有皮屑和結痂形成,且因持續發癢而將皮膚磨破,易使化膿性細菌侵入,造成病況更為嚴重。 (2) 隨著國內羊肉爐、羊肉餐廳的擴張,近年來山羊已漸漸成為當紅的「經濟動物」,依農林廳出版的台灣農業年報統計資料,83 年台灣地區山羊產值為七億三千多萬元,是七十六年產值九千多萬元之八倍。隨著一窩蜂飼羊戶的增加,許多初次飼養山羊之畜主們,幾乎毫無飼養管理經驗與防疫觀念,外寄生蟲(尤以疥癬蟲感染)引起之皮膚病,在山羊產值最高的台東地區,其發生率幾為 50%(1),經使用害獲滅注射治療後效果良好。但是注射劑量須按照該藥品製造廠商指示使用。用於小羊應小心若注射過量,極易致死。而放牧羊和羊舍擁擠者常會重覆感染本症。造成的生長速率和換肉率減少及羊隻發育不良等經濟損失相當可觀,但常因臨床上無顯著死亡率,而常被忽略。 (二)參考文獻: 1. 黎煥棠。台東地區山羊疾病之調查。84 年度第四次家畜疾病檢驗技術研討會專輯。1995。 2. 邱蘭皓。羊穿孔疥蟲感染症。84 年度第四次家畜疾病檢驗技術研討會專輯。 1995。 3. 李永基。家畜寄生蟲學。藝軒圖書出版社。P355-361。 4. 張甘楠。家畜寄生蟲病診斷學圖譜。P211-215。 5. 李崇道。獸醫病理學。P946-948。 6. Ludwig S, Hermann E, Hartmut M, Franz W, Johannes T 等著。陳銘政、林松青譯。健康的牛-成長篇。建盈股份有限公司。P200-207。1994。 7. Radostits M, Blood C, Gay CC. Veterinary Medicine. 8th ed. P1304-1308. 1994. 8. Smith MC, Sterman DM. Goat Medicine. P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