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 網 狀 內 皮 細 胞 增 殖 症 與 麴 菌 混 合 感 染
- 內容
一 、 病 歷 : 本縣六腳鄉某一肉鵝場,畜主自 87 年 11 月購入 2,500 頭小鵝,約 50 日齡時,陸續發生精神不振、無法站立、食慾下降、有下痢便黏附於肛門周圍,疫情蔓延迅速。平均每日死亡約 25 頭。發病期間畜主於飲水中添加電解質,並予飼料添加Amoxicillin,但疫情一直無法控制。本所據查前一批鵝隻也曾經發生此症狀,經診斷發現鵝的球蟲症及疑網狀內皮細胞症,疫情也持續至出售為止。現今此批鵝隻仍再度發生已不堪賠累。
發病率約 1,000/2,500,致死率約 250/1,000。
本場防疫情形:1日齡
病毒性肝炎疫苗 皮下注射
1日齡
病毒性腸炎血清 皮下注射
3週齡
家禽霍亂菌苗 肌肉注射
3週齡
漿膜炎菌苗 肌肉注射
二 、 肉眼病變 : 1. 嘴部蒼白,肛門處有綠色便附著。 2. 肝臟腫大,背面、腹面及切面有灰白色結節,漿膜面可見少許纖維素附著(圖2)
3. 脾臟有灰白色結節散發。 4. 胰臟表面灰白色結節散發。 5. 腺胃粘膜面潰瘍灶散發。 6. 肺臟左右葉有黃白色乾酪樣結節散發(圖1)。 7. 華氏囊有化膿病灶。
8. 其他臟器無明顯可見病變。
三 、 組織病變 :
1. 肺臟:可見結節壞死灶及大量黴菌菌絲存在,其菌絲有明顯的分枝分節。
2. 肝臟:結節壞死灶,其內可見腫瘤細胞及壞死細胞密佈,腫瘤細胞侵入血管內。
3. 脾臟:粉紅色均質樣物質沈積,為類澱粉沈著。
4. 胰臟:可見壞死灶及腫瘤細胞(圖3,4)。
5. 腺胃:可見腫瘤細胞。
6. 小腸:粘膜層有壞死區以及粘膜至粘膜下層可見網狀內皮細胞蓄積。
7. 華氏囊:可見壞死灶及黴菌菌絲。
四、 實驗室檢查 :
1. 寄生蟲檢驗 : 刮取腸內容及糞便直接塗抹鏡檢,結果並無蟲卵檢出。
2. 細菌學檢驗 :
將病鵝之肝及肺臟釣菌培養在 Blood agar 及 MacConkey agar 上,經37℃,24~ 48小時,結 果無有意義之病原菌檢出。
3. 病毒學檢驗 : (1) 以肝臟、脾臟行電子顯微鏡檢查,未見病毒顆粒。
(2) 將肝臟、脾臟做成乳劑,接種 1 日齡之鴨、鵝以靜脈注射,飼養約 30 天,無發病情形,剖檢無病理變化。
五、 診 斷 : 鵝網狀內皮細胞增殖症與麴菌混合感染 (Reticuloendotheliosis and Aspergillosis in Geese)
六、 討 論 : 1. 網狀內皮細胞增殖症目前尚無預防及治療的方法,本病只能謹慎的選擇種鵝場進鵝, 以避免本病的發生。
2. 添加適量的廣效性抗生素及抗黴菌劑,可預防細菌或黴菌二次性感染所造成的損失。
3. 鵝隻出售後場內須加強清洗消毒曝曬,避免疾病的水平式傳播。
4. 網狀內皮細胞增殖症可以垂直及水平式的傳播,本場追查至種鵝場及其他的肉鵝場並未見有本病的高死亡率及死亡剖檢病變,因此懷疑本場為水平式的傳播。可惜畜主在本批鵝隻出售後未再進鵝飼養,故追查本病己經中斷,尚待日後本場再度飼養將密切追蹤本病是否會再度發生。
5. 網狀內皮細胞增殖症具有免疫系統的破壞性,容易繼發如黴菌與細菌的二次性感染。當繼發黴菌感染時,在組織中就可見到本病的黴菌性肺炎及華氏囊炎。而於脾臟中的類澱粉沈著是網狀內皮細胞在抗原抗體反應中的一種反應,多半沈積在血管周圍的組織中。
6. 本病診斷多依據病理上的變化,其水禽類之淋巴球樣細胞腫瘤主要為網狀內皮細胞增殖症與雞之馬立克病之腫瘤性淋巴球不同。
七 、 參考文獻 :
1. 呂榮修。網狀內皮細胞增殖症。禽病診斷彩色圖譜。中華民國養雞協會出版。120 - 127。1995。
2. 呂榮修。麴菌症。禽病診斷彩色圖譜。中華民國養雞協會出版。307 - 314。1995。
3. 李淑慧。鵝網狀內皮細胞症。組織病理研討會專輯。臺灣省家畜衛試驗所發行。83 - 84。1991。
4. 李淑慧。鴿麴菌症。組織病理研討會專輯。臺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發行。101 - 102。 1991。 5. 宋華聰,林茂勇。黴菌病和黴菌毒素。禽病檢查手冊。藝軒圖書出版社。171 - 183。 1995。
6. 宋華聰,林茂勇。麴菌病。禽病診治。藝軒圖書出版社。207 - 210。1988。
7. 林國忠,趙嘉本,張仙慶。鵝麴菌症。組織病理研討會專輯。臺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發行。90 - 91。1996。
8. 許國憲,陳根本,劉紹勳。鵝網狀內皮組胞增殖症。組織病理研討會專輯。臺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發行。66 - 68。1993。
9. 陳秋麟,謝快樂。臺灣鵝的網狀內皮增殖病及其病原性研究。臺灣畜牧獸醫學會會報。49 : 113 - 120。1987。 10. 游志煌,黃志強,蔣先沖。雞麴菌病。組織病理研討會專輯。臺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發行。66 - 68。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