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章 細菌之同定
- 內容
5.1. 細菌之同定與鑑定 由細菌分離培養之成果,部分之細菌能立刻決定為某種特定之細菌,並判定該菌為病原菌者,如無法決定時,須要對主要菌落的菌行純粹培養,並予以同定及鑑別。 細菌之同定依其形態學性狀,培養性狀,營養要求性,生化學性狀,免疫血清學性狀及有關病原性等決定其菌種及菌型。 在檢查期間中避免被檢菌株之死滅或變異,對其繼代保存要十分注意,一般對細菌,病毒或免疫血清等保存,以凍結乾燥法為最佳,其次以凍結保存 (-15℃~18℃) 亦可。 5.1. 1. 細菌之形態 1. 外形:球狀、桿狀 ( 長短 )、絲狀、弧狀、螺旋狀。 2. 菌軸:直線、彎曲。 3. 大小:長度、寬。 4. 菌側:平行、膨脹、凹、不規則等。 5. 兩側:圓、平、凹面、尖、鈍圓。 6. 配列:單個、雙連、鎖狀、4 個排列、成群狀、葡萄狀、8 個並列成立方、成束狀、成不規則塊狀。 7. 正規形態之變化:形及大小之變化,棒狀、絲狀、舟形、紡綞形,染色性之減弱。 8. 運動性:有無、強弱。 9. 鞭毛:位置與數量,菌體之一端有一根 (Monotrichate),兩端各有一根 (Amphitrichate),在一端有數根 (Iophotrichate),周圍有很多 (Peritrichate)。 10. 芽胞:形狀 ( 球形、卵形、橢圓形 ),位置 ( 在一端,中央、靠近一端 ) 數量 ( 一個,多數 )。 11. 莢膜:有無。 12. 染色:一樣、不規則、極染色、異染小體、Gram 染色、抗酸性染色。 5.1. 2. 培養所見 1.固定培養基之表面菌落 (1) 外形:圓形、不規則、放射形、樹根狀、擴散。 (2) 大小:直徑有幾 mm,但注意培養基之種類、厚薄、培養溫度、時間、菌落密集或稀疏等就有差異。 (3) 隆起:厚薄、半球形、上面扁平、中央凸、中央凹、娘菌落、形成粘液堤。 (4) 構造:均質、露滴形、微細顆粒狀、粗大顆粒狀、絨毛狀、葉脈狀等。 (5) 表面:平滑、粗、顆粒狀 ( 微細、粗大、中等 )、乳嘴、乾燥、濕潤。 (6) 邊緣:平滑、波狀、大葉狀、鋸齒狀、絨毛狀、擴散性。 (7) 顏色:無色、灰色、產生色素、光澤、無色澤、螢光、發光。 (8) 硬度:脂狀、粘稠、膜狀、沙粒狀。 (9) 臭味:有無、像什麼? 2.穿刺培養: (1) 發育之程度:有無,在何處最能發育。 (2) 發育之狀態:線狀、樹枝狀。 (3) 表面之發育:有無、大小、邊緣、表面。 (4) 液化:有無。 (5) 顏色:透明度。 3.液體培養基: (1) 發育之程度:無、微弱、中等度、旺盛。 (2) 混濁:有無、程度、均質、顆粒狀、凝塊。 (3) 沉澱:有無、量、狀態。 (4) 表面發育:有無、有無形成菌膜、菌膜之性狀、搖動後是否容易散開。 (5) 瓦斯產生:有無。 (6) 指示藥之顏色變化:有無。 (7) 臭味、著色、粘稠度、凝固:有無。 4.血液瓊脂上的溶血性檢查: (1) 血液瓊脂的製備 100℃ 加熱溶解保持 50~55℃ 的基礎培養基混合血液,其方法有兩種。 (1) 燒瓶的基礎培養基添加所需要的血液量,小心混合 ( 不要起泡 ) 後,無菌操作分裝於平皿或試管。 (2) 先以 1~2ml 的血液分注在平皿內,然後加 20ml( 徑 9 公分的平皿 ) 的基礎培養基,並小心混合。試管即先滅菌培養基,保持 50~55℃ 然後加血液 5~10%,混合後做斜面或高層。 註: 要加的血液量以 5-10% 最為適當,血液量過多難以判定溶血性。含有葡萄糖的血液瓊脂,對溶血鏈球菌的 A 及 B 群細菌不呈現 β 溶血,引起 α 溶血後難與綠色鏈球菌區別。 良好的血瓊脂以 pH 6.8 來製備,可以提高血球的保存性,且能顯示溶血環。 (2) 溶血性檢查 以混合稀釋培養的深部菌落比表面塗抹培養所發生的菌落較為正確。α及β溶血環除肉眼觀察外,應以顯微鏡來觀察。 (1) β型鏈球菌-菌落由透明環所包圍,裡面不見有紅血球的存在,透明環的外緣與菌落的邊緣呈平行,但表面菌落即透明環中有少許紅血球點存在,如有此現象應以稀釋培養後再檢查。 (2) α型鏈球菌-在菌落周圍有β溶血,但在顯微鏡之下溶血環中散見紅血球,或菌落周圍有紅血球固著,其外側能看到溶血環,若有紅血球綠變者不管有無溶血環,可判定為α溶血。 葡萄球菌的溶血性試驗
溶血性 紅 血 球 兔 綿羊 人 α 周邊界線不太明顯,溶血環稍大 與左稍微相似,溶血環稍小 陰性或疑陽性 β 陰性 Hot-cold lysis 如年輪狀的溶血環 陰性 δ 陰性 陰性 周緣界線均甚明顯的溶血環 5.1. 3. 扺抗性 對細菌之物理化學抵抗性做檢查,如對溫度及各種消毒水抵抗性。 60℃ 30 分鐘 ( 鏈球菌及其類似菌 ) 檢查法:在肉羹或血清肉羹的 24 小時培養後,移植於血清瓊脂斜面,培養 24 小時後檢查有無發育,如發育即表示在該條件下具有殘存力。 60℃ 4 小時及 50℃ 8 小時檢查法:Mycobacteria 或 Nocardia 接種於兩支固體培養基,一支放在水槽,經一定時間之後取出,冷卻,然後兩支試管在 37℃ 之下培養一個月,定期檢查其發育。 5.1. 4. 新陳代謝 1. 氧氣:好氧性、厭氧性、通性厭氧性、微好氧性 (Micro-aerophilic)。 2. 溫度:發育可能之溫度範圍,最適合溫度。 測定發育溫度範圍: 此種試驗的一般原則,即將供試的細菌輕輕接種適當的培養基,以各種的溫度培養,如要 37℃ 以上的溫度試驗,以使用能調節溫度 (±0.5℃) 的水溫槽較為正確。 好氧性芽胞形成菌,Mycobacteria 或 Actinomyces 等細菌使用固形斜面培養基較佳,其他可用液體培養基,鏈球菌用 Abdel-Malek 及 Gibson (1948a)推薦的 Litmus milk ,又普通牛奶中無活性細菌,可加葡萄糖及酵母抽出液各 0.25%。 一般檢查的方法,在 22℃ 或以上的溫度,須每日檢查至第 7 日,又低溫檢查時分別在第 7 日及 14 日檢查有無發育。 3. 色素之產生:Chromobacterium 的菌種者,用 Mannitol,Yeast extract agar 在 22℃ 或 37℃ 培養。 Mycobacterium 的菌種,其色素的產生與光線的影響對所謂非定型或無名 Mycobacteria 的分類有重要的關係,因此 Marks 及 Richars(1962) 推薦,如需要連續在光線下培養,即在 37℃ 恆溫箱裝上 25w 電燈泡,放在 Lowenstein-Jensen 培養基上 30~60cm 處照明。 Pseudomonas 的菌種用 King,Ward 及 Raney 的培養基培養,培養基 A 要在 37℃ 培養 24~96 小時,培養基 B 要在 37℃ 培養 24 小時,然後繼續在 22℃( 或室溫 ) 培養 72 小時。 Serratia marcescens 培養在普通瓊脂,Mannitol-Yest extract agar,king ,Ward 或 Raney 的培養基 A,在 22℃~30℃ 培養觀察。 Staphylococcus 與 Micrococcus 在自然的散光下最能產生色素。目前尚無誘導產生色素的最好培養基。 4. 對培養基成份之影響:培養基加血液、血清、葡萄糖、甘油、硝酸鹽、膽汁,膽汁酸鹽或其他之物質,觀察對發育之影響。 5.1. 5. 生化學的性狀 請參第二章培養基 ( 四 ) 生理學及生化學檢查用之培養基製造法及試驗。 1. 觸試驗 (Catalase test ) 以一置 37℃ 培養 18~24 小時的瓊脂斜面培養 * 加入 1ml 的 3% H2O2,將試管傾斜,如很快產生氣泡即屬陽性反應;Micrococci 及 Staphylococci 皆 Catalase 陽性:Streptococci 及 Pheumococci 為陰性。Bacillus 菌種亦為 Catalase 陽性。 此試驗亦可用經 24~48 小時培養的肉湯或 thioglycollate 培養基 ( 微嗜氧性及厭氧性菌 ) 加入 1ml H2O2 再觀察氣體發生情形。此種試驗不能在 Blood agar plate 上施行,因紅血球內含有 Catalase 。 * 斜面培養需接種大量細菌,時間過久的培養不適於本試驗。 2. 硝酸鹽還原試驗 (Nitrate reduction test) I 液: 8gm 的 sulfanilic acid ( 氨氣苯磺酸 ) 溶於 1000ml 的 N/5 CH3COOH。 II 液: 5gm 的 alphanaphthylamine 溶於 1000ml 的 N/5 CH3COOH。每樣試藥加 5 滴於試管內,如有亞硝酸鹽存在,則在一兩分鐘內可見紅色發生此為陽性反應。有些細菌可把硝酸還原成氮或氨,是以此時即呈陰性反應,故若不先察看有無未還原的硝酸鹽存在與否,則不可報告此試驗為陰性,如還原試驗陰性時可加極少量的鋅粉於已試驗為陰性之培養基內,如有未被還原的硝酸鹽存在則可見呈紅色,如此才能肯定此試驗為陰性,又此試驗需在 37℃,經 24到 48 小時培養之後再做。
亞硝酸鹽標準液 Mycobacteria 之硝酸鹽還原試驗。a. 配製 M/100 NaNO2 溶液:溶解 0.14gm NaNO2 於 200ml 蒸餾水。 b. 準備 13 支試管,用 2ml NaNo2 做兩倍連續稀釋。 3. 色素之原還:如美藍、中性紅、Litmus 等。 4. 糖類之分解: 3.4. 請參照第四章 5. 乙醯甲基羰試驗 Voges-Proskauer (acetyl methylcarbinol test) (Coblentz:Am. J. Pub. Health 33:315,1943) 試驗: A. α-naphthol (5%) 溶於無水乙醇。 B. KOH(40%) 內含 0.3%Creatine ( 肌酸 )。 步驟: a. 從 MR-VP broth 經 48 小時培養之細菌,取 1ml 菌液於一清潔 Wassermann 試管。 b. 管內加入 0.6ml A 液。再加 0.2ml B 液。 c. 混合均勻,置 10 分到 20 分鐘,如有 acetylmethylacarbinol 產生,在表面上可見鮮明的紅色然後漸及整個肉湯管。 6. 甲基紅試驗(Methyl red test ) (Clark and Lubs:J. Infect .Dis ,17:160, 1915) 於 5ml MR-VP 肉湯培養菌液中,加入 5 滴 methyl red 溶液,如有酸產生,可見明顯的紅色,此為陽性反應。陰性反應則呈黃色。 Escherichia coli 及其他 methyl red 陽性的細菌會在此種培養基內分解葡萄糖而產生酸,故指示劑變紅色。試劑之配製以 methyl red 0.1gm 溶於 300ml 的 95% 酒精,再以蒸餾水稀釋至 500ml。 7. 對蛋白質或氨基酸之作用及其他有關試驗 a. 硫化氫產生試驗 (Hydrogen Sulfide Production ) (a) 醋酸鉛紙試驗 (5×1 cm) 泡浸以 5% 醋酸鉛液,置空氣中乾燥之,高壓滅菌 15 磅 15 分鐘。把細菌接種於含硫液體培養基,在塞子和管內壁間插入一張醋酸鉛紙條 ( 不要接觸到液體 ),硫化氫產生則紙條下部份會變黑色。 陰性反應時可加入少許 2N HCl 於管內再塞緊,硫化物會被溶解釋出硫而和紙條的鉛作用,則變為黑色硫化鉛。 註: 因此試驗相當靈敏,故在 TSI agar 的底部反應是陰性或微陽性時,此酸鉛紙條試驗則呈陰性。 (b) Triple sugar iron (TSI) agar method ( 三糖鐵瓊脂試驗法 ):把細菌接種於 TSI 培養基底部 (butt),硫化氫之產生可由 butt 變黑察知,亦可放醋酸鉛紙條於塞子和管內壁試驗之。 b. Tween 80 水解作用基質 M/15 磷酸鹽緩衝液,pH7 100 ml Tween 80 0.5 ml Neutral red (0.1% 水溶液) 0.2 ml (a) 分裝上液於 16×125mm 有螺帽試管,每管 4ml 量 (b) 高壓滅菌 121℃,15 分鐘 (c) 置 37℃ 孵育過夜試其無菌性。溶液顏色為琥珀色或稻草色。 (d) 貯於冰箱,不可逾 2 週 此基質乃供試驗某些 Mycobacteria 菌株對 Tween 80 的水解作用,如能作用,則 Tween 80 被分解而成油酸,指示劑及變色。 c. Gluconate oxidation test (Haynes:J. Gen. Microbiol .5:939,1951) Pseudomonas aeruginosa 能夠把葡萄糖或 gluconate 氧化成 ketogluconate ,此物能還原銅鹽 (Benedict 氏溶液中之銅鹽 ),故此法可鑑定不產生顏色的 Ps. Aeruginosa。 試驗時以一片 gluconate substrate 加於 1ml 蒸餾水中,大量接種細菌,置於 37℃ 培養 12-18 小時,隨後以培養菌用 Benedict 氏溶液來試驗,如有還原作用 ( 陽性反應 ),則顏色由藍色變為黃綠色。 d. 馬尿酸鈉水解氨化鐵試驗 (Ferric chloride test for detecting the hydrolysis of sodium hippurate ) (Ayers and Rupp: J. Infect . Dis 30:388,1922) 試驗: 將 12g 的 FeCl3.6H2O 溶於 100ml 的 2% HCl 水溶液。 步驟: 在裝有 sodium hippurate broth 的試管,培養基之量應作記號,在貯存及培養時,因為蒸發而致 sodium hippurate 的濃度會增加,而此物之濃度需正好為 0.1%,故在培養後及試驗前,應以蒸餾水補足,以免發生偽陽性反應。 由 sodium hippurate 培養內,取 0.8ml 菌液至一小試管 (Wassermann 試管 ) 再加 0.2ml 試藥,隨即混合之,10~15 分鐘後觀察之,如可得到耐久的沉澱,即係有 Benzoic acid ( 苯酸 ) 的存在,亦即陽性水解作用,因為 sodium hippurate 先沉澱,再加入的部分試藥所溶解,而過量的試藥也會溶解 benzoic acid,故試藥和培養基必須保持平衡。所以所用的試藥量應精確量度,同時應做無菌培養以為對照試驗,如培養物甚為混濁,判讀易致混淆,可多離心,而以上清液作試驗。 e. Neisseria 氧化試驗 (Oxidase test ) (Gordon and McLeod:J. Path. Bact. 31:185,1928) 配 1%Paraamino dimetyl-anilline monohydrochloride (單鹽酸氨基二甲苯胺 ) 溶液,以 0.1gm 試藥,溶於 10ml 自來水或蒸餾水,靜置 15 分鐘後或紫色出現方使用。此液需立即使用,因只在 1-2 小時內有效,對疑似 Neisseria 菌落滴加幾滴試藥,菌落產生 Oxidase 時則先呈粉紅色,繼轉變成紅色最後變為黑色。粉紅色的菌落尚可活,但顏色變黑色,則已死亡。又此試藥不會影響 Gram 染色反應。 亦可用 1% tetramethyl para-phenylenediamine dihydro-chloride ( 雙鹽酸四甲基對苯二胺 ) 水溶液,此藥毒性較少,菌落成為紫色,最後成為紫紅色,此藥會使用周圍培養著色且比前者較貴。 8. Oxidase test for Pseudomonas (Kovacs:Nature 178:703,1956) 試驗: Tetramethyl paraphenylenediamine dihydrochloride * 0.1 gm 蒸餾水 10 ml 染料溶於水沖,靜置 15 分鐘後使用,每次用時應重新配製,此液 2 小時內有效,在 Whatman No.1 濾紙(6 公分)滴 2、3 滴試藥,取少許可疑菌落置於藥紙上,以白金耳線塗抹之,Oxidase 陽性者在 5~10 秒間即呈暗紫色。 * Para-aminodimethylaniline monohydrochloride 可替代之。 9. 靛基質試驗 (Tests of indol) a. Ehrlich 氏靛基質試驗 (Ehrlich indol test) (Modification of Bohme;Centralbl. Bakt, orig.40:129,1906) 試藥: 對二甲氨基苯醛 paradimethylaminobenzaldehyde 2 gm 95% 乙醇 190 ml HCl (conc.) 40 ml 在培養 48 小時的蛋白 ( ) 肉湯 (tryptone broth) 或胰酪消化酪蛋白豆肉湯 (trypticase broth) 或其他適當的培養菌液內加入 1ml 乙醚 ( 或二甲苯 ) 振搖後靜置幾分鐘後讓乙醚浮在表面,再沿管壁緩慢加 0.5ml 試藥,則在培養基乙醚間形成一環,如細菌產生 indol ( 此可溶於乙醚 ),則在乙醚層下出現鮮紅的色環,此為陽性反應,如無 indol 產生,則仍為無色。 b. Kovacs 氏靛基質試驗 試藥: 戊醇或戊二醇 150 ml Paradimethylaminobenzaldehyde 10 gm 濃 HCl ( 純 ) 50 ml 先把醛劑溶於酒精,再慢慢加入酸,配製少量即可,不用時貯於冰箱。 細菌接種於 tryptophan broth ,置 37℃ 培養 48 小時,加入 5 滴試藥,如有 indol 產生時,則成深紅色。 10. Cytochrome oxidase test 斜面瓊脂或平皿瓊脂上接種細菌,其上面加 1% Paraamino dimethyl aniline monoydrocholoride 溶液及 1% alpha naphtal ethanol 溶液的等量混合液,陽性培養菌呈青色。 11. 凝固酶試驗 (Coagulase test) 方法1. (Cowan;1938b) 稀釋的血漿 0.5ml 加同量的 18~24小時肉羹培養菌液,混合後置放在 37℃ 4 小時,第 1 小時與第 4 小時觀察無凝固物,陰性的試驗管在室溫放一夜再檢查。 方法2. (Gillespie 1943) 血漿以生理鹽水 10 倍稀釋,取其 0.5ml,加以 18~24 小時肉羹培養菌之細菌 0.1ml,在 37℃ 第 1.5 及 6 小時後,檢查凝固物,陰性者放在室溫一夜,再檢查。 5.1. 6. 血清學的性狀 一般以凝集反應,沉降反應,補體結合反應為多,因具有特異性及迅速性,故已廣泛應用於臨床診斷,並且其結果一般比其他之方法正確,因此在細菌分類上亦頗為重要。 5.1. 7. 病原性 普通使用家兔、天竺鼠、小白鼠以各種接種法檢查其病原性。 5.2. 主要細菌分離法鑑定 5.2. 1. 嗜氧性菌 ( 好氣性 ) 培養 1. Gram 陽性球菌 (1) 如葡萄之房狀排列,大型著色性光澤之菌落: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s)。 (2) 在液體 Medium 形成短或長形連鎖,在膿中呈雙球狀:鏈球菌 (Streptococcus)。 a) Pyogenic ( 化膿性 ) 鏈球菌群:以溶血性來鑑別,依 Lancefield 之沉降反應做血清型鑑別,不會在 45℃ 發育。 b) Viridans ( 綠色溶血 ) 鏈球菌群:綠色溶血,在膽汁酸鹽之下不會溶菌,不分解 Inulin,在 45℃ 發育,在 10℃ 不發育。 (3) Enterococcus ( 腸球菌 ) 群:一部分溶血性,一部份非溶血性,在 10~45℃ 能發育,對 60℃ 30 分鐘之加熱具有扺抗性,在 1% Methylen blue,6.5% NaCl 中能發育,血清型歸納為 Lancefield 之 D 群,學名謂 Streptococcus faecalis。 (4) 肺炎球菌:( 綠色溶血,厭氧性培養呈β溶血 ) 在膽汁酸鹽之下會溶菌,莢膜之形成甚明顯,Inulin 分解,依特異抗血清之莢膜膨化反應而決定型別。 2. Gram 陰性球菌:大部分是雙球菌球,好氧性發育:Neisseria。 3. Gram 陰性桿菌: (1) 在普通瓊脂發育良好,分解各種糖類,大部份無莢膜,在運動性 ( 周毛性鞭毛 ) 或無運動性,大部分能在含有膽汁酸鹽之腸內細菌選擇培養基 ( 如 MacConkey agar, DHL agar, Desoxycholate agar) 發育。 a. 在 TSI ( 或 Medium) 24 小時內不分解葡萄糖者非腸內細菌。又 Cytochorme,Oxidase 試驗陽性者非腸內細菌。 b. 懷疑腸內細菌時,可培養於確認培養基 (TSI,Kligler, SIM, Simons 之枸櫞酸鹽培養基,MR. VP 等培養基 ),並進一步做種種生化學性狀檢查決定菌群,然後行血清學做抗原分析決定血清型 ( 可委託專門機關 )。Salmonella 及 Shingella 通常不分解乳糖,不產生 Indol ,多種大腸菌與 Salmonella 均有運動性。 大部分之 Salomonella pullorum gallinarum ( 雛白痢菌 ) 無運動性,不產生 H2S。 (2) 需要特別成分添加在培養基及須要培養條件者,不分離糖或弱分解,無莢膜,非運動性-Brucella ,本菌群更要檢查 CO2 要求性,H2S 產生性,色素感受性及凝集素吸收試驗或以單相血清 (Monospecific serum) 之凝集反應鑑定型別。 (3) 在培養基不添加特殊成分即呈發育不佳或不發育,無運動性,莢膜形成不一定-Hemophilus 及 Moraxella。 (4) 大形有莢膜,粘稠性菌落,可分解大部分之糖類-Klebsiella ,依腸內細菌鑑別法再行詳細檢查。 (5) 兩端染色性,在普通瓊脂能發育,但需要血液成分,分解糖類,不凝固牛乳培養基。 (6) 兩端濃染性,纖維狀菌形,在普通瓊脂發育,在馬鈴薯培養基如蜜樣發育,分解糖類產酸,不產生氣體,牛乳凝固較遲-Actinobacillus。 (7) 有特異性之游走性菌落 (Swarming),分解葡萄糖與尿素,周毛性鞭毛之運動性-Proteus。 (8) a. 不分解大部分之糖類,端毛性鞭毛運動性,產生水溶性色素-Pseudomonas。 b. 不產生色素,使牛乳培養基變成鹼性-Alcaligenes faecalis。 (9) 赤色菌落,最小菌群,其他性狀如大腸菌-Serratia。 (10) 在簡單的鹼性培養基 (Pepton water 等 ) 發育彎曲之桿菌,端毛性鞭毛運動性-Vibrio。 4. Gram 陽性桿菌: (1) 非運動性,配列如松葉狀,顆粒染色性-Corynebacterium,以生化學性狀來鑑別。 (2) 非運動性,有時如纖維狀長連鎖,Catalase 陰性,Esculin不分解,Gelatin,高層穿刺培養呈棕刷樣發育,-Erysipelothrix insidiosa ( 豬丹毒菌 )。 (3) 運動性 ( 低溫培養也能活潑發育 ),短桿菌,Catalase 陽性,Esculin 分解-Listeria monocytogenes。 (4) 非運動性,抗酸性染色性-Mycobacterium,其中以 M. tuberculosis,M. Bovis, M. avium 最重要,如何與非病原性菌鑑別,仍要依培養性狀與病原性試驗。 (5) 芽胞形成 ( 中心芽胞 )-Bacillus 病原性菌中最重要者炭疽菌 (B.anthracis ) 而已,在普通瓊脂發育,固形培養基呈有特殊之絨毛狀菌落,無運動性,在短時間內對小試驗動物會引起敗血症死亡,在動物體內形成莢膜,簡易迅速同定可用 Ascoli 氏反應決定。 5.2. 2. 厭氧性菌培養 1. Gram 陽性球菌 (1) 大部分呈菌塊狀:有時雙球菌狀-厭氧性 Staphylococcus (Pepto coccus)。 (2) 主要雙球菌或連鎖-厭氧性 Streptococcus (Peptostreptococcus) 2. Gram 陰性球菌 不規則菌塊,微小球菌,在口腔內 ( 牙齒之化膿症 ),泌尿生殖器道,反芻胃內-Veillonella 。 3. Gram 陰性桿菌 (1) 有運動性或無運動性,多形性,不形成芽胞,有腐敗臭氣-Bacteroides ( 腐敗菌 )。 (2) 菌端膨化,滲出性菌落,發育困難-Fusiformis(Fusobacerium)。 4. Gram 不定性,形成真性菌葉,分枝,非抗酸性 Actinomyces,Gram 不定,在固形培養基發育慢,菌落乾燥如結核菌易碎之菌落,在液體培養呈顆粒狀附著玻璃壁,無染色押捺標本呈定型的棒狀菌形。 5. Gram 陽性桿菌,運動性或無運動性,菌彎曲,做端立芽胞,部分需微好氧性培養-Clostridium,本菌群多為死物寄生菌,部份菌能產生毒素對人獸有強烈之病原性,依生物學的性狀,病原性試驗及特異菌體外毒素鑑別。
表 3. Enterobacteriaceae 之鑑別試驗
表 4. 腸內細菌之生化試驗鑑別法
表 6. 腸桿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 之分離與鑑定
表 7. 單核增生性李氏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 之分離及鑑定
表 8. 彎曲桿菌 (Campylobacer) 之分離及鑑定
表 9. 厭氧菌之分離與鑑定表 10. 嗜氧菌之藥劑敏感性試驗方法
表 11. 分枝桿菌之分離與鑑定
表 12. 由喉頭離與鑑定微生物
表 13. 由尿道分離之微生物培養與鑑定表 14. 由眼睛分離之微生物培養與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