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傳染性漿膜炎(新鴨病)
- 內容
一、病歷:
屏東縣高樹鄉某鴨場,3~4週齡鴨隻臨床上呈現下痢及軟腳等症狀,發病率20%,死
亡率約為30%。
二、肉眼病變:
1. 患鴨臨床上呈軟腳、精神沉鬱及眼神呆滯等症狀。(圖 1)
2. 腦膜充出血可見白色化膿樣物附著。(圖 2)
3. 肝及腹腔可見包被白色透明纖維素物。(圖 3)
4. 心肌出血。
三、組織病變:
1. 心、肝、脾、肺及腸等臟器之漿膜面皆可見纖維素滲出物及大量之炎症細胞浸潤。
2. 腦:化膿性腦膜炎,腦膜及腦室內可見大量炎症細胞多層次的浸潤,以異嗜球為主。
(圖 4A,4B)
四、實驗室檢驗:
患鴨心血、肝、脾等重要臟器於 Blood agar 培養基下,37℃、5~10%CO2的環境下培
養24~48小時,可分離出灰白色,平滑具粘液之菌落,經革蘭氏染色後,可見陰性桿菌。
經生化鑑定為 Pasteurella anatipestifer(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五、診斷:
傳染性漿膜炎;新鴨病(Infectious Serositis;New Duck Disease)
六、討論及參考文獻:
(一)討論
傳染性漿膜炎於1~4週齡水禽較具感受性,好發品種為北京肉鴨,以秋冬氣溫驟降及
潮濕多雨之際最為多發,發病地區分佈於各養鴨密集區域,尤以北京鴨飼養集中地區較為嚴
重,本病所引起之敗血性傳染病不僅會造成鴨隻死亡,尚會因水禽的生長遲緩和耐過鴨的淘
汰率劇增而造成經濟損失,所以令人重視。由於本病一旦發生後以藥物控制的效果有限,故
研發疫苗來控制疫情為可行之道,洪等(1995)指出本病利用死菌菌苗進行防治效果顯著,
故控制本病除了藥物投與之外,對於環境管理、抗病性品種探討、有效疫苗的研發及對水禽
養殖業者適當的轉導等均為努力的目標。
(二)參考文獻:
1. 洪信雄、黃旭田、陳文烈、莊啟增、呂榮修、曾俊憲。水禽傳染性漿膜炎菌苗之研製及
田間應用試驗。首屆海峽兩岸禽病防治研討會論文專輯。 P162-166。1995。
2. 呂榮修。傳染性漿膜炎。禽病診斷彩色圖譜。中華民國養雞協會出版。 P273-276。1995。
3. 許聰文。宜蘭縣水禽傳染性漿膜炎流行病學調查。台灣八十五年度家禽流行病學研討會家
禽流行病學資料。1996。
圖1:3週齡患鴨,臨床上呈軟腳,精神沉鬱及眼神呆 圖2:腦膜可見白色化膿樣物附著(箭頭)。
滯等症狀。
圖3:3週齡患鴨,剖檢可見肝臟及腹腔附著大量白色 圖4A:小腦組織切片:化膿性腦膜炎,於腦膜及腦室
纖維素性滲出物。 內可見大量炎症滲出物(箭頭),包括炎症細
胞、壞死細胞及細菌團塊。
圖4B:圖4A高倍相,炎症細胞以異嗜球為主(箭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