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環狀病毒之概述
- 內容
病史:
豬環狀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最早於1974年由遭受污染且不產生細胞病變效應(Cytopathic effect)之PK-15細胞中發現。該病毒基因體被進一步研究發現為一條環狀單股DNA,只有在豬可發現抗該病毒之抗體存在,目前將其歸納於Circoviridae。
1991年於加拿大首先證實豬罹患離乳後多系統消耗性綜合症(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PMWS),最主要特徵為患豬體重漸進性喪失,呼吸症狀等。肉眼及組織病變有肉芽腫性間質性肺炎(granulomatous interstitial pneumonia),淋巴結病(lymphadenopathy),及淋巴球性肉芽腫性肝炎及腎炎。自1996年起,類似報告在北美、歐洲及亞洲許多國家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病毒特性:
豬環狀病毒可分為Nonpathogenic PCV(Np PCV)以及Pathogenic PCV(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 PCV;PMWS PCV)。該病毒之大小約14-19nm,不具封套之20面體病毒,具有環狀單股DNAs。該病毒科為目前所發現最小且具病原性之動物病毒。二者皆含有一環狀單股之基因體,其分別包含有1759 nucleotides(nt)及1768nt。其中歐洲分離株與北美分離株其核酸序列之相似性高於96%,而Np PCV及PMWS PCV之間核酸序列相似性僅76%。Np PCV及PMWS PCV皆含有11個開讀窗(open reading frames),其中ORF1主要可轉譯出一條36-kDa的蛋白質,為PCV最主要之增殖蛋白(replication protein);另外ORF2主要可轉譯出一條28-kDa的蛋白質,為PCV最主要之結構蛋白(capsid protein),也是引發宿主產生中和抗體最主要部分,Np PCV 及PMWS PCV二者結構蛋白之胺基酸序列相似性僅66%。
臨床症狀:
主要症狀包括皮毛不整、消瘦(漸進性失重)、呼吸困難、咳嗽、蒼白、下痢、黃疸等。
病理變化:
在剖檢方面,最常見到淋巴結腫大及間質性肺炎等肉眼病變。淋巴結呈棕褐色,常腫大突出至皮膚表面。肺臟呈粉紅色至黃色,外觀呈大理石樣。部份病豬因肝臟衰竭而出現黃疸,以及腎臟腫大、胃潰瘍等病變。
在組織病變方面,淋巴結的皮質部(cortex)淋巴球大量減少,出現肉芽腫性炎症反應(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並且有大量組織球浸潤;尤其在扁桃腺及Peyer patchs時常可觀察到嗜鹼性核內及質內包涵體(basophilic nuclear and cytoplasmic inclusion)。肺臟組織出現典型的支氣管性肺炎(Bronchointerstitial pneumonia),第二型肺泡細胞(typeⅡ pneumoncytes)大量增生,肺泡壁、支氣管、小支氣管及小葉間結締組織可見大量水腫液及吞噬細胞浸潤,亦可見肺泡、肺泡壁、支氣管上皮有嗜鹼性核內及質內包涵體(basophilic nuclear and cytoplasmic inclusion)。另外在肝臟、腎臟等其他組織亦可出現肉芽腫性炎症反應。
致病機轉:
在致病機轉方面,有關PMWS PCV病毒之研究在1999~2000年之間已有相當多報告發表,將該病毒純化或混合感染之方式(Parvovirus、PRRS virus)接種仔豬,可產生典型病變,且可由仔豬分泌物及臟器組織回收到PMWS PCV病毒;環狀病毒主要出現在單核球/吞噬細胞(monocytes/macrophages)系列細胞,而中樞神經系統則未檢測到該病毒存在。另外,Eills等人(1998)認為PMWS PCV有可能是Np PCV之基因體發生突變,而使原本對豬隻無病原性之PCV變成具有病原性。
流行病學:
豬環狀病毒感染症為一重要新豬病,主要感染4-12週齡之離乳仔豬。豬年齡層越高則具有高PCV抗體力價的豬隻比率亦隨之增加,在歐洲各國約80%~90%陽性率。有關豬罹患PMWS PCV相關病例報告在北美、歐洲及亞洲(日本、南韓)有逐漸增加趨勢。本省亦有相當之病例報告。本所目前已利用聚合酵素鏈反應(PCR)對台灣地區衰弱仔豬進行病毒之檢測,發現約70﹪~80﹪受到PCV-2感染。本所研究亦發現這些衰弱仔豬亦有豬巨大病毒(PCMV)、PRRS virus、Tescho virus、HC混合感染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