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夫谷熱
- 建立日期
- 96年01月15日
- 更新日期
- 96年01月15日
- 內容
病名 里夫谷熱(Rift valley fever, RVF) 病原體,病媒種類及環境因素 里夫谷熱病毒屬於Bunyaviridae病毒科,Phlebovirus病毒屬。 感染動物 牛、綿羊、山羊。流行地區的牛、綿羊為病毒增幅動物。 潛伏期 甚短。仔羊感染後12小時內會發燒,成羊1至3日內發燒。 預後 死亡率:新生仔牛70%,新生仔羊90%,成羊約20%,成牛低於10%。 臨床症狀 症狀隨年齡及品種而差異甚大,幼畜感受性較強。
甚急性型:常發生於7日齡以下的幼畜。發熱、虛脫,24至48小時內死亡。無特徵性症狀。
急性型:發生於較大仔羊。體溫快速升高,嘔吐、血痢、步伐不穩、脈搏加速。有急性卡他性口炎,乳房、陰囊皮膚壞死。感染後1至4日死亡。
亞急性型:多發生在成年綿羊。發熱1至4日,伴隨著食慾不振及全身衰弱等症狀。死亡率低。
不顯性型:僅有輕微體溫上升。仔牛感染會發熱、呼吸困難、側臥,最後死亡。有些報告指出成牛感染有發燒、流口水、惡臭下痢、流產等症狀。病理學診斷 所有品種最一致的病變為局部肝壞死。新生仔羊肝顏色較淡,壞死灶分布在實質部,出血班散佈在肝臟被膜下。其他變化類似敗血症,包括皮下、內臟、漿膜出血,黃疸、出血性皺胃炎及腸炎。全身性淋巴結病變、腹腔積血。較大仔羊與成羊有程度不一的散發性肝壞死、內臟與體腔出血。肝壞死區分布於肝小葉中心或中間帶,逐漸擴大到小葉的三分之二而與鄰近小葉融合在一起。成年綿羊的肝壞死區有嗜中性球與組織球浸潤,竇狀隙鬱血。腎上腺皮質、淋巴結、脾臟局部壞死及出血。程度不一的胃腸炎。 血清學診斷 血球凝集抑制試驗、間接螢光抗體染色、免疫擴散法、酵素連結免疫吸附分析法、病毒斑減少中和試驗。 病原學診斷 可自血液、肝臟、流產胎兒病材中分離病毒。本病毒可在Vero、LLC-MK2、BHK、CER、仔羊胚胎、仔羊睪丸、仔牛睪丸等細胞內增殖繼代,細胞病變約在接種後24至96小時內出現。 類症鑑別 須與其他流產原因如布氏桿菌症、滴蟲症、弧菌症、鉤端螺旋體症、綿羊奈洛比病、羊地方性流產鑑別。牛流行熱有時會與本病混淆。 免疫計畫(包括疫苗注射適期) 減毒或不活化疫苗Smithburn株在非洲地區使用廣泛。唯臺灣地區目前為本病之非疫區,故禁用疫苗。 治療方法,病媒驅除法及其他對策 無特殊療法。流行地區可對易感動物實施預防注射。發現疑患本病的動物時,應立即向動物防疫機關報告。非疫區發生本病應採行撲殺政策,首先禁止感染場動物或畜產品的移動,撲殺後以焚毀、掩埋或化製的方式處理屍體。感染場淨空後應徹底消毒並且停飼動物。 公共衛生 里夫谷熱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感染的潛伏期為2至6日,症狀包括發熱、嚴重頭痛、寒顫、背痛(back-breaking myalgia)、下痢、嘔吐、出血等,症狀可持續4至6日然後痊癒。少部分病患會導致肝臟壞死、出血性肺炎、腦膜腦炎、視網膜炎。死亡率1%至2%,但出血病患的死亡率可達10%。由於對人類具有危險性,應在四級生物安全性(BSL-4)實驗室操作本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