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口蹄疫
- 內容
下列討論四種水性疾病 ( 口蹄疫,水性口炎,豬水病及豬水疹 ) 無法以臨床症狀來區別,有關牛的病變,可由口蹄疫或水性口炎所引起,豬的病變可由四種中任何一種疾病所引起。
(一) 定義
口蹄疫是一種極急性傳染病,不論家畜或野生偶蹄類動物均會感染。本病的特徵是在口及鼻外圍 ( 特別在豬的吻部 ) 粘膜、趾間和蹄冠皮膚等生水及糜爛,乳頭部位也可能水病變。
(二) 病原
這種病毒是在 1877 年首次被分離到,分類上與腸內病毒同類屬 Picrnaviridae,是單條核酸,外面由蛋白包圍,病毒蛋白由 32 蛋白構造單位組織,直徑約 23nm,共有 7 種免疫血清型,被定名為 O,A 和 C,Southern African Territories (SAT-1, SAT-2, SAT-3) 及亞洲型 (Asia-1) 等。7 型中由補體結合反應又分出 61 種以上的亞型。
(三) 分布
口蹄疫幾乎發生於全世界畜牧業的國家,但北美、中美幻、澳洲、紐西蘭、日本、愛爾蘭及台灣目前無此病。歐洲有幾個國家特別是英國和一些北歐國家也已好幾年未再發生。
(四) 型之分布
O、A 和C 病毒型分佈於世界各國,非洲型 (SAT-1,SAT-2 及 SAT-3) 僅發生在非洲,直到 1962 年 SAT-1 型在中東發現。亞洲型曾在巴基斯坦、印度、以色列、伊朗、伊拉克、香港、泰國和其他中東或遠東國家分離到。
(五) 傳播
本病主要由接觸感染的動物或由污染的東西或動物產品傳染,但以空氣傳染為主。 (
六) 感受性動物
所有家畜或野生偶蹄類動物均會自然感染,某些病毒株的病原性減弱,豬及其他非偶蹄類的野生動物有些也有感受性。有很多的試驗動細胞株均可感染本病毒,人很少被感染,但很可能是傳播者。
(七) 臨床症狀
感染後的特徵為發熱、倦怠、食慾不振,過多流涎及磨唇等症狀,隨伴著在口腔會形成水,破裂後形成糜爛,腳有水時會成跛足,奶量減少,乳房炎和流產為一般症狀。在幼年動物其死亡率高達 50%,但成年動物很少超過 5%,豬的症狀與牛很相似,跛足為常見的症狀,潛伏期 1-5 天或更長。
(八) 解剖症狀
水除口蹄疫外,水性口炎、豬水疹及豬水病也都會發生,典型的水不一定可看到,不過一旦發生多經破裂而成糜爛、出血肉芽腫狀的粘膜,這種病變在鼻嘴皮膚或腳部位發生。在解剖時也可見胃腸病變特別在瘤胃,偶而在會陰部、外陰及陰囊也會有病灶,老虎心 ( 灰、白或黃色的心肌病變 ) 可見於幼牛的感染,在舌頭上的病灶,豬羊均較牛小。
(九) 診斷
靠臨床上的病狀是無法做診斷的。
(十) 類別診斷
人工接種有感受性的馬豬牛,對類別診斷很有幫助,這三種動物對水性口炎均有感受性,豬及牛對口蹄疫有感受性,而僅有豬對豬水及水疹敏感,但實驗室的確診是必須的。
(十一) 實驗室用病材的採集
用一種特製的器具 (Probang) 採取食道及喉頭液放在滅菌含有抗生素的培養液內,以無菌技術收集水液置於無菌的試管中,割下病灶或上皮屑置於含有抗生素的培養液內,並採取配對血清 ( 發病及恢復期 ),所有的病材均須立即冷凍或放在甘油內再輸送。病材用乾冰冷藏時須密封以阻止二氧化碳的侵入而使酸度下降以致破壞病毒的感受性,因口蹄疫病毒對酸很敏感。
(十二) 實驗室診斷
實驗室確診技術抱括補體結合反應,免疫擴散法,病毒中和試驗和交叉免疫試驗。
(十三) 控制
口蹄疫流行的區域須用疫苗免疫來控制,對本病的控制以疫苗的免疫方式,已漸漸擴張到許多國家,其他地方則隨發生情形而定,在未感染的地區須用撲殺方法才能根絕,一般患畜須焚燒或掩埋,雖然經費昂貴,但為根絕本病的最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