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豬繁殖與呼吸道症候群
- 內容
(一)病名及病原
1.病名:豬繁殖與呼吸道症候群
2.病原:arterivirus,具封套,單股 RNA 病毒,45-80nm
(二)疾病簡介
本病於 1987 年首先發現於美國,1990 年出現於德國並散佈至其它國家,1991 年荷蘭首度分離出致病病毒稱為 Lelystad virus。1993 年台灣省首度發表本病之發生。
(三)典型之臨床症狀及病理變化
1. 臨床病狀:
主造成仔豬或繁殖母豬之體溫上升及沉鬱,懷孕母豬不正常分娩,包括懷孕後期流死產 (107-113 天 ),或產下弱小豬;仔豬皮毛粗剛,呈腹式呼吸,易因二次性感染而死亡。
2. 病理變化:
仔豬肺臟有大小及分佈不一之梅乾色病變區,呈現典型質性肺炎,肺泡壁因大量巨噬細胞及其它炎症細胞之浸潤而變厚。淋巴組織亦常見淋巴細胞之壞死流失。
(四)應採病材
病毒培養可採血清 ( 血液 ),肺門淋巴節、肺、脾、及扁桃腺。病理切片檢查則採扁桃腺、肺、肺門淋巴節、脾、腦、及胸腺等。組織冷凍切片免疫螢光檢查則採肺、肺門淋巴節、及脾臟。
(五)綜合診斷
1.病原分離及同定:
(1)豬肺泡巨噬細胞分離及培養:
採取 3-6 周齡無特定病原豬之肺臟,以含 0.2%EDTA之PBS(pH7.2,不含鈣及鎂離子 ) 沖洗 5-7 次,每次 50-100ml,其回收沖洗液以 300xg 離心 10 分鐘,並清洗 3 次後,以含 10% 胎牛血清及抗生素之 RPM1-1640 培養液稀釋至 2X106 細胞 /mL,並培養於 24 孔培養皿,每孔 1mL。
(2)病毒分離:
以上培養皿,每孔加入 100μ1 之 10% 病材混合乳劑,培養並觀察 2-6 天,一般於 48-72 小時,細胞出現皺縮及溶解現象。
(3)病毒檢測:
以單源或多源抗體,應用直接或間接免疫螢光法檢測病毒。
2.血清學診斷:
(1)間接免疫螢光法 (IFA)
a.抗原盤製作:96 孔培養皿,每孔加入 2~106細胞 /mL 之 MA-104 細胞 100μ1,同時加入 200TCID50 之 PRRS 病毒 (100ul),培養 60 小時後以丙酮固定,作為抗原盤。
b.抗體檢測:待測血清以 PBS 進行 4 倍連續稀釋至 1024 倍,以上血清加入抗原盤,每孔 100μ1,於 37℃ 感作 45 分鐘以 PBS 洗 3 次,再加入兔抗豬 IgG 之螢光標示抗體 50μ1,於 37℃ 下感作 45 分鐘,以 PBS 洗 3 次後鏡檢判讀。以出現螢光之最高稀釋倍數為其抗體力價。
3.病理學診斷:
間質性肺炎並以大量巨噬細胞浸潤於肺泡壁為其特徵。
(六)診斷依據
1. 典型之間質性肺炎。
2. 病毒分離及同定。
3. IFA 抗體力價 16 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