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日本腦炎
- 內容
(一)病名及病原
日本腦炎 (Japanese encephalitis) 是一種經由蚊蟲媒介傳播的病毒性疾病。本病毒在分類上屬於黃病毒科 (Flaviviridae) 是,一種 RNA 病毒。
(二)疾病簡介
日本腦炎是一種在夏天流行的腦炎疾病,最早在 1871 年被提出報告,直到 1930 年代才是日本被確認為病毒性疾病。日本腦炎病毒廣泛地分佈於亞洲地帶,北至西伯利亞東南部,南到印尼、西至印度半島西岸,東到日本、台灣以及菲律賓群島。 日本腦炎病毒可自然感染人類、豬、馬、牛、羊、狗、雞、鳥類、蝙蝠、蛇和青蛙等許多種動物。其中人與馬的病狀相似,呈腦炎病情,受害最大。大多數的動物呈不顯性感染,但懷孕母豬遭本病毒感染,病毒會侵入胎盤感染胚胎或胎兒,導致母豬流死產,對母豬本身並不會造成任何傷害。另外,本病毒會破壞公豬之造精組織,而造成公豬喪失生殖能力。
(三)典型之臨床症狀及病理變化
1. 馬之臨床症狀及病理變化:
馬在感染本病之初期會有體溫上升,精神及食慾不佳等症狀出現,隨著病毒侵襲腦組織,過度敏感、易怒、暴躁、具攻擊性等症狀開始出現,之後面部麻痺、磨牙齒、共濟失調以及驅幹四肢之局部麻痺等症狀相繼伴隨而來。到了疾病之後期,馬匹呈嗜眠、昏迷,最後咽喉部麻痺、痙攣、昏迷不醒而死亡。
剖檢往往無法發現任何眼觀病變,必需藉由腦部之病理組織切片來協助診斷。
2. 豬之臨床症狀及病理變化:
懷孕母豬被感染後常引起流死產。所生產之死亡胎兒由姆指大小呈黑色之木乃伊化小豬至正常大小均可見。正常大小之死亡胎兒呈皮下水腫、腦水腫之症狀;有些小豬則是生出來後虛弱而隨即死亡。
公豬被感染則造精組織被破壞,使睪丸呈鬱血、水腫、附睪硬化及精蟲活力差,因而造成不孕。
(四)應採病材
所採之組織可用來分離病毒及組織切片觀察,因此採組織病材需分成二份,一份以 10% 福馬林固定,另一份則需於 4℃ 保存;如果無法於 48 小時內送達實驗室進行病毒分離,則必需冷凍,並以乾冰保溫運送。
懷疑馬匹感染本病,需採集血清、血液(以heparin抗凝)、腦脊髓液、大腦、腦幹等組織。母豬流死產則應採其血液、血清、流死產胎兒等;公豬則應採其血清、血液、睪丸及副睪等組織。
(五)綜合診斷
1.病原分離及同定:
若欲進行日本腦炎病毒分離,所選擇之病材以死亡之馬匹及流死產小豬之腦組織為佳,另外,發病初期及母豬的血液亦可試試看。分離的方式有二種,一是 1 至 3 日齡乳鼠腦內接種;另一為組織細胞內接種。以此方法進行病毒之分離,最後仍需再以血清學檢查才可以確診。
將腦組織研磨製成 10% 之懸浮液;採集之血液則以高速離心抽取血漿。若進行乳鼠腦內接種,以 37G 針頭接入上述病材原液 10μ1 於腦內,觀察二週,如自臨床症狀出現 ( 吸乳量減少、體色呈暗紅、神經麻痺症狀 ),則於死亡之前取腦進行血清學檢查。
以組織培養來進行病毒的分離時間較短,所選擇的細胞有培養 24 小時之田鼠細胞 (BHK-21) 或蚊子細胞 (C6/36)。由於本病毒所造成之細胞病變有時並不太明顯,因此仍需依血清學檢查來確診。
2.血清學診斷:
血清學檢查法診斷本病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血球凝集抑制試驗 (hemagglutination in hibition test, HI) ,螢光抗體法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 以及病毒中和試驗 (rirus neutralization test, VN) 等等。這些方法當中,以血球凝集抑制試驗使用的廣泛;螢覺抗體法則可應用於組織培養病毒之確定以及冷凍組織切片中病原之直接檢測;病毒中和試驗其專一性最高,但較不易操作。
3.病理學診斷:
日本腦炎病毒引起之腦部病變主要為非化膿性腦炎。在組織切片下可見神經細胞之高度退行性變化、神經膠細胞瀰漫性增生及結節形成;淋巴球、漿液細胞和多核白血球所形成之血管周圍性細胞浸潤亦常可見。公豬睪丸之病理切片則可見間質擴張及浮腫、上皮胞增殖及混亂排列而呈上皮扁平化,而管腔內則可發現精子、剝落上皮及多核精細胞等等。
(六)確診依據
日本腦炎之確診,可由病毒分離及血清學診斷來完成。由腦內接種或細胞內接種到之病毒或組織,再配合血球凝集抑制試驗或螢光抗體法是最佳的確診依據。倘若病毒的分離無法進行,則不妨以螢光抗體標示腦組織、流死產胎兒組織或公豬睪丸組織之冷凍切片,再配合組織病理切片,亦可以確診。若欲檢測發病動物體內抗體之力價高低以進行本病之確診,則必需間隔二星期採血,具需確知病畜債否接受過日本腦炎疫苗注射,而採得之血清也必須送至有保存本病毒之實驗室進行進一步之試驗,因此較不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