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馬立克病
- 內容
(一)病名及病原
1.病名:馬立克病,於 1907 年馬立克首次報告多發性神經炎,後為紀念他,而將本病命名為馬立克病。
2.病原:是由細胞依附性的疱疹病毒 (cell-assoc-iated herpervirus) 所引起有三種血清型,致癌性馬立克病毒 (onco-genic MDV) 為第一血清型,無致癌性馬立克病毒 (nononcogenic MDV) 為第二血清型,而火雞疱疹病毒 (HVT) 則為第三血清型。
(二)
疾病簡介
雞馬立克病為一種淋巴球無限制增殖的腫瘤,一旦有臨床症狀出現,雞隻色大多數只有死亡一途。本病的重要性在於它是藉空氣傳播,使感染率高,以及本病毒的持續感染,使得大部分的雞群幾乎隨時都可以分離到本病毒。不過,感染本病毒的雞不一定會發病。病毒由呼吸道進入體內,在肺部短暫發育後,即到淋巴臟器、諸如胸腺、脾、華氏囊等發育,造成部分傷害,隨後就有毒血症的產生,使病毒分部到全身,特別是皮膚的毛囊。從感染到病毒在毛囊出現,大致是十天左右,也就是說,雞感染馬立克病毒 (MDV) 後十天左右,就可再度由毛囊放出病毒,去傳播給其他的雞隻。雞隻經過如此病毒增殖期後,是否會進一步進入細胞增殖期,而致產生腫瘤發病死亡,則跟雞的品種,雞本身的抵抗力 ( 包括健康動況又免疫能力的強弱 ) 有關。抵抗力弱的雞,病毒增殖多,則會將雞體內的淋巴球改變成癌細胞,而進入細胞增殖期,而發病死亡,如雞的抵抗力強,則病毒在雞體內維持在低濃度,而不致於產生癌細胞,就不會有臨床症狀出現。
本省雞隻好發本病的雞齡有二階段,一在 10-15 週齡,另一階段在產蛋初期到產蛋高峰間,臨床上神經型、內臟型、皮膚型及眼型均有發生,其中以內臟型和神經型最常見。(三)典型之臨床症狀及病理變化
本病為病毒引起的淋巴腫瘤,在雞齡愈小感染病毒 (MDV) 則以後發病機率愈高,因腫瘤的形成需要好幾個禮拜,所以臨床症狀對出現都是漸進性的大致有所謂的神經型、內臟型、皮膚型及眼型等臨床表現,病雞可能出現其中一型或多型混合的症狀。
神經型初時有不對稱 ( 單側 ) 漸進性的痲痺,而最後致完全的痲痺,如翼下垂、腳一前一後站立不能,嗉囊脹大,頭頸扭曲等神經症動,因採食飲水的不方便,會致逐漸消瘦、精神不振、食慾減退、無毛雞冠肉垂等之蒼白萎縮、羽毛蓬鬆失去光澤,腳皮膚之皺縮失去光澤 ( 脫水 ),最後因為吃不到食物餓死或被其他健康的同伴踩死。 內臟型也是類似前述漸進行的症狀,可能神經症狀較不明顯,其餘臨床症狀表現大致似神經型,如肝和腸之淋巴腫瘤較嚴重,雞可能會有飼料便 ( 消化吸收不良 )。
皮膚型則有類似漸進性症狀之外,雞冠肉垂可能增厚變硬,全身皮膚觸摸時有大小不一的硬塊毛囊變大變硬。眼型則常是單眼瞎掉,以致常以正常的一邊向著接近的人。
病理變化
內眼病變神經腫大包括背部神經結、翼神經叢、坐骨神經叢,為較常見之部位,腫大的神經其橫紋消常顏色變灰黃色,有時看來水腫樣,腫大者有時可達正常神經之二、三個大,因其常見為單側性腫大,所以和另對側之相同神經比較,更易看出有無腫大。 內臟之淋巴腫瘤較常見到的臟器為腺骨、肝、脾、卵巢、心、肺、腎、睪丸、華氏囊、胸腺、胰、腸、毛囊、肌肉、眼球等,淋巴腫瘤可能為結節型 ( 肉眼可見腫瘤 ) 或為濔漫型 ( 顯微鏡下才看得到淋巴腫瘤細胞之聚集 )。腺胃的腫瘤觸感較正常堅硬,心臟有腫瘤則外觀變形,華氏囊往往萎縮如有腫瘤則會某單葉濔漫性腫大,皮膚上毛囊之淋巴腫瘤觸感也很堅硬。
病理切片下各臟器腫瘤細胞,以未成熟、成熟之淋巴,大小不一的淋巴同時存在為特色,也常可見到正分裂中之細胞,以及較大濃染的馬立克細胞 (Marek's disease cell, MD cell),腦部組織可見血管周圍小淋巴球之圍管現象 (perivascular cuffing)。
(四)應採病材
(1)由血液分離:
雞隻一日齡感染馬立克病毒後體內在四週齡時毒上症,可由感染雞採取抗凝血液,1000xg,10 分鐘,離心後,取其 buffycoat 白血球層懸浮於組織培養液諸如 media 199 或 MEM,使細胞數為 10×106/ml,即為接種病材。
(2)由組織分離:
以無菌操作採取感染雞隻之內臟腫瘤、脾或腎,其中以腎較佳,經以 PBS 緩衝溶液清洗去除血球後,剪碎並以胰蛋白 (0.25%trypsin) 消作成小團細胞作為接種病材;或者消化好之腎臟細胞,調節細胞濃度為 2×107/ml 在含 10-15% Fetal Calf serum 之 M199 培養逼單層細胞。Buff-coat 之白血球細胞或消化好之組織細胞若沒立刻接種而要保存,則需以 2×107/ml 之細胞數懸浮於 10%DMSO 和 15% 胎牛血清的 MEM 或 M199 培養液內,分裝於玻璃安瓶 (glass ampules) 密封,將安瓶封於滿添棉紙之鐵罐內並置於 -70℃ 之冷凍櫃 24 小時,隨即將安瓶移入 -196℃ 之液態氮筒內長期保存,要接種時則由液態氮筒取出立即置於 37℃ 水浴,融解後立即開瓶使用。
(3)由毛囊分離:
本法特別為作血清中和試驗製備無細胞依附病毒顆粒 (cell-feree virus),由 MD 感染雞拔取羽毛剪取近毛囊端的羽端 ( 約 0.5 公分 ) 或直接剪取皮膚,置乳缽內剪碎研磨,以 SPGA-EDTA 緩衝液作成五倍或十倍乳劑,以超音波細胞擊碎器處理二分鐘,再以 650xg 離心十分鐘,其上清液即為 cell-free virus 的來源,可直接用作免疫擴散法的抗原,若要用於血清中首試驗則需將之再以 0.45μ 之濾紙 ( 事先浸於牛血清 ) 過濾之。本 cell-free virus 之保存亦可似前述方法分裝於玻璃安瓶,同樣處理保存。
(4)抗體測定之採樣:
抗凝血液或無抗凝血液採取後離心所得之血漿或血清,保存 -20℃ 以下供試。
(五)綜合診斷
1.分離培養:
組織培養:
(1)細胞依附性病毒之分離培養,較常用的細胞是 DEF( 鴨胚胎纖維芽細胞 ) 和初代雞腎細胞 (CK),而 CEF( 雞胚胎纖維芽細胞 ) 在初代病毒分離較不適合,而是用於已組織培養馴化的馬立克病毒之增殖。24-48 小時之初代 CK 細胞或 24 小時之 DEF 細胞接種前述病毒材料,於 37-38℃ 培養 24 小時後,換新的培養液繼續培養,此後依培養液 pH 之變化適時換培養液,在 CK 細胞約在接種後 4-10 天,在DEF細胞在接種後 10-14 天,可出現圓形化之細胞變性區 (plaque 或 CPE foci),需在光學顯微鏡下 x100 以上的倍數下觀察計數。(2)cell-free viurs 之分離培養,初代 CK 細胞比 DEF 細胞為敏感,前述毛囊採取之病材以 SPGA-EDTA 緩衝液稀釋,較以普通 PBS 緩衝液稀釋,更能增加病毒之分離率,24 小時之初代 CK 細胞在病材感作於 37℃ 半小時後即需添加組織培養液 (M199 或 MEM),因稀釋液內含 EDTA 所以易導致組織培養細胞剝離故不能感作太久;培養於 37℃,每隔 48 小時換液一次,約於接種後 4-8 天可出現圓形化之 CPE。
雞胚胎接種分離:
(1)cell-associated virus( 細胞依附性病毒 ),病材以蛋黃內接種 (4 日齡雞胎 ) 或以靜脈內接種 (10-11 日齡雞胎 ) 之後照蛋,24 小時內死亡者棄之,接種後 24 小時以後死亡者置 4℃ 隔夜後開蛋檢查,在 CAM( 漿尿膜 ) 上會有白斑 (pock) 出現。唯此法作初代病毒分離有一缺點是正常的雞淋巴細胞也可在 CAM 上形成 pock,需區別之,另者在組織培養多代繼代後 MDV( 馬立克病毒 ) 會失去在 CAM 上形成 pock 的能力。
(2)cell-free virus 病材以 CAM 接種方式 (9-12 日齡雞胎 ) 接種以後如前述每日照蛋,於接種後 7 日檢查 CAM 上有無 pock 之形成。也可似前述以靜脈內接種方法行之。
小雞接種分離:
病材以腹腔內接種於一日齡小雞,因本病為高度空氣傳染的疾病,故小雞需養於隔離的裝置,如具有空氣過濾的正壓或負壓式 Horsfall-Bauer 隔離箱,以防外界病毒感染本試驗雞,於接種後 6-8 週,可解剖檢查肉眼或顯微鏡下馬立克病之病變。也可採血清作下列血清學檢查證明病毒感染,本法常用於病毒株之繼代保存。
2.病毒同定:
病材有無含有 MDV 之檢測,以前述一日齡小雞接種而後養於隔離箱 6-8 週,再檢查其 MDV 之肉眼或顯微病變,以及測 MDV 之特異抗體即可,如病材內可能有 MDV 和 HVT( 火雞疹病毒 ) 同時存在,則可在病材接種小雞之隔離箱內同時放一些無接種雞,以測試其同居感染,只 HVT 存在之病材接種雞不會水平傳播 HVT,而含 MDV 之病材接種雞則會空氣傳播給居感染雞。
本病毒為 ether-sensitive( 對乙醚敏感 ),含 DNA 核酸有封套之疱疹病毒,其核酸蛋白衣 (Nucleocapsid) 之直徑為 90-100nm含 162 個 Capsomeres 以 20 面體排列 ( icosohedral symmetry) 其 DNA 之 buoyant den-sity 為 1.705g/ml,其 G/C 含量約 46%。
組織培養的 MDV 高度細胞依附性,感染活細胞的死亡往往就意味著病毒感染能力之喪失,組織培養 MDV之CPE 大約在接種後 3-5 天出現初為圓形化細胞團,繼續培養可見此圓形化細胞團繼續向外擴展,此細胞培養如以 Giemsa's 染色可在 CPE 附近的細胞核內看到 Cowdry's type A 的核內包涵體,以及多核巨大細胞 (polykaryocyte)。
3.血清學檢查:
1.Agar-gel precipitin test( 免疫擴散法 ):
以含 8%NaCl 之緩衝溶液加 1% agar 高壓蒸氣滅菌後,傾倒於直徑 9 公分之平皿 ( 每盤15ml) 或普通顯微鏡用之玻片 side)( 每片 3ml) 使冷卻凝固後,以定型具挖中間一孔週圍六孔,前者每孔且徑 0.5 公分,孔間距離 0.35 公分,而後者每孔直徑 0.3 分公分,孔間距離 0.35 公分。本試驗抗原可用毛囊無細胞依附病毒,也可用組織培養 MDV 在細胞滿佈 CPE 時刮取細胞,經以超音波細胞擊碎處理,650xg 離心十分鐘後上清液即為抗原。本試驗在每孔添加抗原或血清後,置含濕氣 ( 可以濕紗布墊底 ) 密封之盒內於 37℃ 中經 72 小時判定有無特異之沉降線出現,強陽性血清常於 24 小時內出現沉降線。
2.Immunofluorescent(IF)test:
螢光抗體直接染色取已感染法是取已感染 MDV 之雞血清,純化出其 r-globulin 再以 FITC(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色素 ) 標示之螢光抗體,對組織培養上之 CPE 進行染色確認其是否為 MVD。間接螢光抗體染色是抗雞免疫球蛋白之血清,純化出其 r-globulin,再以 FITC 標示之第二螢光抗體,染色時事覺製備已知 MDV 抗原,亦即 24 小時之 CK 組織培養細胞接種 MDV,經 37℃ 培養 4 天左右 CPE 很多時棄培養液以甲醇固定該組織培養 10 分鐘 ( 此抗原沒使用時可保存於 -70℃ 備用 ) 染色步驟為將欲測之雞血清滴於此已固定含 MD 之組織培養上置於含濕氣密封盒內於 37℃ 1 小時作用後,取出以 PBS 緩衝溶液浸洗三次,每次五分鐘,再滴以適當稀釋倍數之標示第二螢光抗體 ( 抗雞球蛋白螢光標示抗體 ),似前述置含濕氣密封盒內於 37℃ 作用 30-60 分鐘後取出似前述以 PBS 浸洗三次,即可在螢光顯微鏡下觀察,特異綠色螢光可在感染細胞的細胞核和細胞質出現。
3.Viurs-neutralization test:
由於前述毛囊來源 cell-free 之 MDV 病毒力價通常均很低而 cell-associated 之 MDV 又不能用於本血清中和試驗,因此中和試驗較少進行,欲知抗體力價常以前述 IF 間接染色法行之。 中和試驗,用約 1000PFU/ml 之 cell-free 病毒 4 份加 1 份血清(2 倍或 10 倍連續稀釋 ) 於 37℃ 作用 30 分鐘後,接種此病毒血清混合物於 24 小時之 CK 初代細胞 (24 孔培養盤 ) 每孔接種 0.2ml,每一血清稀釋接種二孔,而後於 37℃ 感作 30 分鐘再各孔添加 1 ml 組織培養液,於 37℃ 繼續培養,每 2-3 天換一次,於 6-8 天後初現 CPE 時在顯微鏡下計算每孔之 CPE foci 數目,血清中和力價是以能使 CPE foci 數減少 50% 以上之血清稀釋最高倍數計之。
參考文獻
1.Biggs, P. M.(1961.) A discussion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avian lukosis complex and fowl paralysis. Br. Vet. J. 117:326-334.
2.Biggs, P. M. (1968). Marek's disease-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Curr Top microbial. Immunol. 43:93-125.
3.Calnek, B. W. (1973). Infleunce of age at xposure on the pathgenesis of marek's disease. J. nat. cancer Inst. 51.929.939.
4.Calnek, B. W. et al (1991). Diseases of Poultry 9th ed. Wolfe Publishing Ltd.
5.Churchill, A. E. & P.M. Biggs(1967). Agent of marek s disease in tissue culture. Nature. 215:528-530.
6.Payne, L N. & P. M. Higgs(1967). Studies on MD. Ⅱ. Pathogenesis. J. Nat. Cancer Inst. 39:281-302.
7.Purchase, H.G. & R.L. Witter(1986). Public health concerns from human exposure to oncogenic avian herpesviruses. J. Vet. Med. Assoc. 189:1430-1436.
8.Sevoian, m. et al(1962). Avian lymphomatosis. I. Experimental reproduction of the neural nd visceral form. Vet. Med. 57:500-501.
9.Solomon, J.J. et al(1968). Studies on the etiology of MD. I. Propagation of the agent in cell culture. Proc. Soc. Exp. Boil Med. 127:17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