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傳染性貧血症
- 內容
一、 病歷: 某種雞場,60日齡雞隻,呈顯著消瘦及併發呼吸症狀,經多種抗生素治療而告無
效,發病率為 300 / 7000,死亡率極高。二、 肉眼病變:
1. 胸腺及華氏囊:顯著萎縮呈黃褐色。(圖1)
2. 脛骨骨髓:黃色化。(圖2)
3. 肝腫大局部壞死灶。 4. 腎臟蒼白。 5. 心肌蒼白呈點狀出血。 6. 雞冠及腳趾皮膚乾燥蒼白。 三、 組織病變: 1. 骨髓:造血細胞顯著消失,由大量脂肪細胞所取代。(圖3)
2. 胸腺及華氏囊:成熟淋巴細胞顯著減少,由纖維結締組織及網狀內皮細胞所取代。 3. 腎臟:局部出血灶。 四、 微生物學檢查: 將病材接種於 MDCCMSB1 細胞株 7 至 10 代連續繼代後,以間接螢光免疫法染色,可見特異 CAV 螢光 (圖4)。 經電子顯微鏡檢查亦可見單鏈環狀的 DNA 病毒,病毒直徑平均25nm(23~28nm),有 7 個環狀構造(相當於 capsomere,有 32個)或其
周圍有 10個突起的車軸狀顆粒呈為圓形或六角形,本病毒對熱及消毒藥水皆頗具抵抗性。
五、 討論與參閱文獻: 雞貧血病毒 (chicken anemia virus,CAV) 於 1974 年由日本的湯淢襄博士從病性鑑定病例首次分離到病毒,當時因其病毒的分類未確定,而對雞會引起嚴重的貧血 ,故定名為雞貧血因子(CAA)(1974 年)。 CAV 為環狀單鏈DNA的小型病毒,其直徑平均有 25 nm( 23 ~ 28nm),分離毒株之間以螢光抗體法及中和試驗結果發現並無血清學的差異,但以單源抗體測試則 CAV 株間有若干抗原性的差異, CAV 現歸類 於avian circovirus。 CAV 在野外會導致小雞高度貧血,多呈不顯性感染而使肉雞的生產降低,因病毒會傷害骨髓及淋巴組織影響免疫機能,易造成二次病原感染及會影響 MD 或 ND 疫苗之效力。 本病在日本、德國、瑞典、英國、美國及澳洲均有病毒分離的報告,在台灣於1991年8 月,由呂榮修博士等初次分離到病毒而證實本病在台灣發生。 本病毒會引起介卵感染,而許多 SPF 雞群亦被污染,因此對 SPF 雞群之建立及疫苗製造上應防範本病毒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