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菌素皮內反應準確性之探討
- 內容
1 前 言:
牛結核病是由牛型結核菌(M. bovis)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可感染所有溫血動物,當然也包括人類。因此,基於維護人類健康,自日據時代便已執行乳牛結核病之控制,至今已有四十四年的歷史,期間雖經過政權轉移,控制措施不但沒有停頓,反而一再改進,終於形成今日的系統。我國的乳牛結核病陽性率在近三十年來一直是在0.5%上下起伏卻無法完全撲滅。由過去陽性率變化來看,似乎我國的控制措施與結核病的傳播速度達到了一個動平衡的狀態,也就是每次的檢驗無法完全檢出所有感染的牛隻,而留在畜群的感染牛在一年的時間裡又感染了將近0.5%的健康牛,這些感染牛在下一次檢驗時又無法全部檢出,未檢出的部份又再感染其他健康牛隻,如此週而復始,永無撲滅之日,這種情形並不是我國所特有,北愛爾蘭目前也是處於相同的情形。結核病無法撲滅?這也不盡然。我國的檢驗制度可謂嚴密,當今世界少有像我們每年檢驗每一頭四月齡以上乳牛(現在更是每年檢驗二次),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撲滅結核病所欠缺的只是一個準確的診斷方法。目前不論是人醫或獸醫的各種有關結核病的研究中,有一大部分的人力及物力都投注在這方面。雖然目前還沒有一個能完全滿足獸醫需求的診斷方法,但以澳大利亞的例子來看,他們用的也是結核菌素檢驗且不像我們每年檢查每一頭牛,這樣都能逐年降低牛結核病盛行率,現在全國除北領地一州外各州都已宣告撲滅該病。我們只要能想辦法改進現有方法,使檢除病畜的速度大於感染的速度,慢慢地也可撲滅這個病病,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探討影響結核菌素皮內反應準確性之因素並透過對這些因素的了解,尋求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法。
2 法令依據:
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暨施行細則。
3 影響結核菌素皮內反應準確性之因素:
要改善結核病檢驗就必須對影響檢驗準確性的因素有了解,一個診斷方法的準確性(ACCURACY)是指一個診斷方法能正確診斷出動物疾病狀態的能力。所謂準確,大概許多人都曾說:就是有病的動物統統都被檢查出來嘛。這個答案只對了一半!為什麼?試問檢查一個有十頭牛(其中一頭有病)的牧場,結果是有六頭陽性(有病),即使這一頭真正有病的牛在這六頭裡,應該沒有人會認為這是一個準確的方法。所以說,沒病動物也統統被檢查出來(也就是九頭沒病動物都被診斷為沒病),自然是另一半的答案。到這裡,相信每一位都能明白,「準確性」事實上包括兩部份:正確的診斷出有病動物及正確的診斷出沒病動物,也就是「敏感性」(sensitivity)與「特異性」(specificity)。由於這兩種性質都以百分率來表示,所以這兩者的正式定義就被寫成下列的形式:敏感性—診斷方法正確診斷出有病動物的百分率。特異性—診斷方法能正確診斷出沒病動物的百分率。以計算式表示則如表一。「敏感性」與「特異性」有一種互為消長的關係,也就是在「其他一切因素」恆定的前提下,透過調整判讀標準而提高敏感性的同時,特異性也隨著降低。反過來說,當我們提高特異性的同時,也會將敏感性降低。在理論上如果圖二兩條曲線的形狀或相對關係能夠改變,那配合適當的調整判讀點便能提高檢驗的敏感性(或特異性)而不會影響到特異性(或敏感性),甚至還可以同時提高兩者。「敏感性」在血清學上還有另一種含意,即一種檢驗所能偵測出的抗體(或抗原)量,如免疫擴散法(immunodiffusion)可測得小於0.1mg/dl的抗體量,酵素免疫吸附法(ELISA)可測得小於0.001mg/dl的抗體量,我們便說酵素免疫吸附法較免疫擴散法敏感。同樣的,「特異性」在血清學上也有另一種含意,有時被翻譯成「專一性」,即一種檢驗能偵測到抗體(或抗原)種類的多寡。如甲方法能測得同一種微生物三種血清型抗原(其中只有一種血清型有致病性)而乙方法只與有致病性那種血清型起反應,那我們就說乙方法對於有致病性那種血清型的「特異性」較高或較具有「專一性」。故當我們在研讀文獻或與人討論到時一定要先了解當時的「敏感性」「特異性」是什麼含意,才不至於誤會彼此的意思。
3-1 判讀標準
「敏感性」與「特異性」既然有一種互為消長的關係,那顯而易見的第一個能影響結核菌素皮內反應準確性的因素就是判讀標準。對一般血清學診斷方法而言,判讀標準一經訂定,這個試驗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可以說便已固定。但是,結核菌素皮內反應試驗是以接種部位有無硬結反應及該處之腫脹差來判讀,欲求得腫脹差就必度量皮膚厚度,就在這測量的過程中有許多產生誤差的因素。
3-1-1 測量者本身的偏差
第一是觸診的習慣。硬結腫脹反應明顯者用視診當然可以看出,問題是有些小硬結必須以觸診才能發現,雖然以目前的判讀標準,小於2.9mm的小硬結只能判為疑陽性,這種疑陽性動物經過複檢後,有一部份會顯現陽性反應,如只用視診,這些陽性動物便無法被診斷出來,也就是說,因為沒有實施觸診會使得檢驗的敏感性降低(有小硬結動物中真正有病的比例大於沒有硬結動物中真正有病的比例)。
第二是歸零的習慣。由於目前使用之測徑尺(caliper)大多為電子測徑尺,各位可以試一試,歸零後連續不再歸零測量一欄牛後將測徑尺推回原位看看,螢幕上的數據是不是還是零?在許多情形下都不是。因此,許多老經驗的測量者都知道在測量每一頭牛前歸零來避免這種誤差。
第三是推動測徑尺的推力及所用測徑尺的部位。測量者的手指推力傳到支點者要比傳到尖端者要大,換旬話說,用尖端量受推力的影響要比用中段或最內緣量來得小。所以有許多有經驗的測量者多用前端來量。同一測量者的推力小是否一致與其經驗有關,以連績測量同一頭牛十次所得的測量值來計算標準偏差,筆者發現有豐富經驗者的標準偏差只有0.3mm,完全沒有經驗者卻有1.1mm,標準偏差越小代表測量者的手越穩,也就是測量者個人的誤差越小。
第四是測量者自行更改判讀標準。有些測量者為想早點撲滅結核病,乃將腫脹差4.9mm者判為陽性、2.9mm者判為疑陽性,這種作法雖然會提高患畜的檢出率,但在這同時也增加了健畜被誤診為結核病畜的比例。另一個完全相反的情形是,測量者有時受到人情壓力將腫脹差5mm者判為疑陽性、3mm者判為陰性,這種作法在長期而言對酪農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是使其破產。
3-1-2 測量者間的偏差
如前所述,每個人都有其個人的測量習慣,測量同一頭牛同一部位所得的數據,在不同人間有非常大的差異,如果接種前後都由同一人測量,則這種測量者間的偏差便可完全避免,這也就是我們結核病檢除計畫中要求各防治所要將測量人員固定的原因。
有些因素影響檢驗的方式不像調整判讀標準那樣,而是改變健畜族群與患畜族群的分佈,也就是說這些因素可使圖二中兩條曲線的形狀及相對關係改變,故當這些因素介入原檢驗且維持原來的判讀標準的時候,敏感性與特異性問的反比關係便不存在。以下所列的各種因素便是屬於這一類。
3-2 結核菌素之種類
早期的結核菌素 (old tuberculin) 是由培養於合成培養基之結核菌以熱濃縮的方法提煉出來的,其中除結核菌蛋白質外也含有許多雜質,可說是一種成份極為複雜的物質。後來為大量製造結核菌素,發展出以沈澱反應萃取結核菌蛋白,用這種方法所萃取出來的結核菌蛋白就是今日我們所用的 PPD (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結核菌素。這種結核菌素所誘發的皮膚反應遠較早期結核菌素大。而比較從牛型和人型結核菌所萃取出的 PPD 結核菌素用於結核病牛與非結核病牛身上時,牛型 PPD 在結核病牛身上引起的反應比人型 PPD 所引起的要大;在非結核病牛身上,牛型 PPD 所引起的反應則較人型 PPD 來得小。
3-3 所用結核茵素之劑量
Wadley在1949年就發現,致敏化的牛(如結核病牛)對結核菌素的反應程度與結核菌素劑量(抗元量)的對數值成正比,也就是劑量越大反應越明顯。反過來說,如果所用的劑量不足,那就會有一部份的結核病牛沒有反應。是不是我們提高劑量就能多檢出結核病牛?理論上沒錯!但是劑量過高也會使一些沒病的牛起反應,Lepper及其同事早在1977年[6]便發現這層關係,其報告明顯指出:劑量越高,敏感性越高,但特異性則越低。我國目前所使用的劑量是每頭牛0.1mg(1mg/ml,0.1ml/animal)與澳大利亞的每頭牛0.3mg[7]比起來低了很多,或許,有人認為我們的問題在於劑量太低,無法診斷出結核病牛,這的確是個值得探討的地方。澳大利亞在七○年代歷經數年,屠宰了數以千計的牛隻,才找出適合澳洲環境的適當劑量。由於每一個地方牛群受到牛型結核菌感染(特異性致敏化)及其他能引起結核菌素陽性反應的細菌感染(非特異性致敏化)的情形不同,劑量應隨之調整,像在英國或歐洲許多國家因有許多非特異性致敏化的情形發生,為減少無病灶陽性反應牛(通常為其他抗酸性染色細菌感染)通常採用較低劑量。我國臺灣地區只有新竹等少數地方發現有非特異性致敏化的情形,應該可嘗試採用較高的劑量。至於應採何種劑量則需以試驗結果來決定。在此要說明「增加劑量」在結核菌素檢驗中是指用相等濃度的結核菌素而增加注射量或用相等注射量而提高結核菌素的濃度。田間進行結核病檢驗時:1.未準確調整注射筒劑量;2.將診斷液打入皮下而非皮內;3.打入皮內的診斷液噴出而未再補打;4.酪農將打入皮內的結核菌素擠出,都會使皮內結核菌素劑量不足,這些使反應不明顯而無法檢出罹病動物的情形都屬於這類原因。
3-4 接種部位
頸側部皮膚對結核菌素的反應較尾根部皮膚敏感—較能檢出罹病牛,但尾根部的好處是不需剃毛、操作方便,因此採用尾根或頸側部需視現實狀況而定在。澳大利亞由於每年要檢查一兩百萬頭的牛,所以該國採用尾根部,這種方法的另一個優點是沒有病灶的陽性反應牛數量較少。但在英國,由於其氣候關係,常有其他抗酸性菌存在於還境,結核菌素檢驗常受這類細菌干擾,故其採用頸測部比較試驗來避免過多偽陽性牛隻的出現。我國則採折衷方式,一般檢查尾跟部而在汙染場則採頸測部。
3-5 判讀時間
由於結核菌素皮膚反應屬於延遲性細胞媒介性過敏反應,需要有一段時間讓動物反應達到最高峰,因此在早期有許多研究在探討這個高峰出現的時間,以決定最適合的判讀時間,這些研究發現反應自接種後逐漸明顯,至七十二小時左右達到高峰,而後漸漸消失。Lepper l977年[6]也指出:接種後72小時是最適合的判讀時間。目前世界各國均將72時(前後6小時)定為判讀時間。我國也採用72小時判讀。
3-6 檢驗間隔
結核菌素皮內反應的特徵之一在於前次檢驗所接種的結核菌素會抑制下一次檢驗時皮膚對牛型及鳥型結核菌素的反應,造成這種抑制的原因目前還不明白。這種抑制作用可持續六十天以上,但是,六十天以後的抑制作用強度在田間檢驗上的影響不顯著(Radunz et al, 1985[12])因此各國均普遍規定複檢間隔應在六十日以上。
3-7 動物免疫反應受到抑制
3-7-1 蛋白質缺乏
當感染發生後動物體必須合成大量蛋白質來製造吞噬細胞、淋巴細胞、免疫介質、抗體等物質來對抗感染並修補組織,當缺乏蛋白質時,免疫機能尤其是細胞媒介性免疫會大受影響(Latshaw 1991[13])。這可以想像成造子彈沒火藥,蓋房子缺磚頭的窘況。有人拿天竺鼠做試驗發現,以缺乏蛋白質飼料餵飼經致敏化的天竺鼠,其對結核菌素之皮膚反應較餵飼一般飼料之天竺鼠來得微弱(McMurray et al. 1989[14])。雖然類似試驗沒有在牛身上做過,但基於同樣的原理這個因素應該也存在於牛身上。這因素對於那些有較長乾季的地區比較重要,在這種地區乾季的草料通常只含有少量的蛋白質,牛在這段時間常處於蛋白質缺乏的狀態。在這段時間進行結核菌素檢驗,我們不難預料檢驗的敏感性會降低。在我國,乳牛都生活在人工環境下,其飼料都由人所控制,為提高產乳量酪農常超量給予蛋白質飼料,因此,飼料造成的蛋白質缺乏不太可能是檢不出結核病牛的主要因素。
另外值得提醒的是,有許多疾病尤其是寄生蟲病均能造成蛋白質缺乏,因此也可能影響結核病牛之檢出。一般而言這類蛋白質缺乏的動物都非常瘦弱,在田間遇到同一牧場中有多數瘦弱牛隻應特別注意觀察,是否飼料供應有問題、有無寄生蟲感染病例發生(如未曾發生應採取糞便檢體做寄生蟲檢驗),尤其對汙染場中的瘦弱牛隻應視該場過去的檢驗歷史決定是否勸導畜主將之淘汰。
3-7-2 老年動物
老年動物免疫功能衰退,在免疫學上可說是一種自然現象,在許多文獻上都有年老結核病牛無法對結核菌素產生反應的記載。這可能是老年動物體內某一負責結核病免疫的淋巴球族群消失所致。這種影響結核病檢驗的因素在乳業高度發展國家比較常見,在這類國家乳牛平均使用年限均在五年(胎)以上,也就是有大量老齡乳牛。我國乳牛平均使用年限只有2.7胎。因此這種老年性的免疫衰退現象在我國應不普遍。
3-7-3 內源性腎上腺皮質素影響—分娩、緊迫
母牛在分娩前五天到分娩後十天這段期間,其皮膚對結核菌素的反應有受到抑制的現象。牛的分娩是由胎牛所產生的腎上腺皮質素所觸動,在分娩直前母牛血漿中的腎上腺皮質素會大增[16],而眾所周知腎上腺皮質素中的糖類皮質素是一種強力的免疫抑制物質。這也就說明了為何部份母牛在分娩前後對於結核菌素檢驗的反應較不明顯。我國因氣候關係,乳牛受胎率於冬季最高,故分娩季節多落於晚秋及初冬,在這段期間乳牛群中有許多乳牛的免疫反應受到抑制。我國之結核病秋季全面檢查正好落於這段期間,理論上會有許多罹病牛無法檢出。
另一個會使內源性腎上腺皮質素分泌增加的因素就是緊迫,常見的緊迫因素包括疾病、天氣驟變、過度擁擠、特殊生理狀態、異常聲響、汙染物、管理不當…….等等。當動物受到緊迫時,腦下垂體便分泌激腎上腺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促使腎上腺皮質分泌糖類皮質素來調整動物生理狀態以應付危機,在此同時動物的免疫功能也受到抑制。Wood及其同事[17]在北澳大利亞進行試驗時就發現粗暴的趕牛方式會造成牛隻嚴重的緊迫,進而抑制了對結核菌素檢驗的反應。
3-7-4 外源性腎上腺皮質素影響—用藥
有許多糖類皮質素如cortisone, prednisolone, dexamethasone等都具有消炎作用,是獸醫臨床上常用的藥物,這類藥物對結核菌素檢驗的影響已如前述。最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污染場酪農較為短視,為求減少眼前損失,在防治所人員接種完結核菌素後自行授予這類藥物來減少陽性牛頭數,這種將感染源留在畜群的作法,非但使牧場永遠無法撲滅結核病,更危及了全國性的撲滅計畫。
3-7-5 進行性結核病
在從前有許多報告中指出罹患結核病而皮內反應結果為陰性的乳牛中有一大部份具有全身性結核病灶,因此有許多人認為具有全身性病灶的牛有一大部分對皮內結核菌素檢驗無反應,我們如果仔細地看看這些報告,不難發現這些報告中所挑選的試驗動物有許多並無法代表一般的動物族群,也就是說有採樣誤差。最近Wood及其同事在一個屠宰了6,000頭牛的大規模田間試驗中便無法證實結核病牛對皮內結核菌素檢驗沒有反應的原因是嚴重全身性感染。另一個針對這種無反應的結核病牛所作的試驗是由Lepper在1977所作,他們不但以病灶分佈的情形同時也依照病變的組織病理檢查結果分類,他們發現81%的無反應牛都具有進行性的結核病灶。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形成無反應結核病牛的原因中,進行性結核病灶(病灶的特性)遠比全身性結核病灶(病灶的數目或分佈)來得重要。具有進行性病灶的牛隻可能是因其免疫系統無法將結核菌包圍住,而允許結核菌抗原源源不斷地釋出,進而抑制皮膚對結核菌素的反應,這似乎與在短期間內重複實施結核菌素檢驗所造成的抑制現象有著相同的原理。
3-8 動物受其他微生物感染而產生非特異性致敏化
牛隻感染人型、鳥型結核病、其他病原性較低之分枝桿菌(如Runyon分類中之第四型分枝桿菌)、副結核病、皮疽奴卡氏菌(Nocardia farcinicus)均會產生非特異性致敏化現象,也就是使未感染牛結核菌的牛隻在結核菌素檢驗時呈現陽性反應。牛隻感染這類微生物通常只產生輕微的病灶,有時甚至無病灶,這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無病灶陽性反應牛(non-visible lesion reactors)。依我國目前已有的證據顯示,具有這種問題的牧場數目很少。
3-9 其他原因
3-9-1 剛感染
究竟牛在感染結核菌後多久才會對結核菌素產成反應,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致性的講法。有人稱感染後三至六週(Francis, 1947[20])也有人說七至十日,但無論如何總有一段時間,感染動物不會對結核菌素起反應,在這段時間執行結核菌素試驗,當然無法檢出感染牛。這類原因在目前的情形下,尚無有效的解決方法。
3-9-2 田間檢驗作業困難
在執行檢驗時,如畜主不配合固定牛隻或固定設備損壞,在滿場追牛的情形下很可能發生牛隻號碼登記錯誤,登記到的接種前後皮膚厚度分屬不同牛隻,導致誤判。另外,在判讀時未清查牛隻數目,有些酪農便會利用這個疏忽,將有反應的牛藏起來,使得罹病牛繼續存在於畜群中散佈病源。
4 可能的解決方法
前述各項能影響兩曲線相對位置的各項因素中,結核菌素種類、判讀時間、檢驗間隔、蛋白質缺乏、老年動物及其他微生物所引起的致敏化等原因,在我國的情況應不至有太大的影響。接種部位也因田間工作的限制無法以頸側部檢查所有的乳牛,只得仍保留尾跟部之檢查方法。因此要提昇檢驗的準確性只有從判讀標準、減少內、外源性腎上腺皮質素的免疫抑制影響及調整結核菌素的劑量來著手。至於初感染牛對結核菌素不起反應的問題,如果我們能提高罹病動物的檢出比例且對污染牛群檢查得夠密集,便能減緩感染速率、減少初感染牛的數量,問題也就能慢慢解決。
在判讀標準方面,第一個要確定的是執行檢驗者個人的誤差已經減到最低,這需要檢驗者養成每量一頭牛前將測徑尺歸零及使用測徑尺前端度量的習慣。至於推動測徑尺的推力則需抑賴自我訓練,使每次測量所用的推力儘量一致。在判讀時必須以手觸診接種部位,確實偵測出硬結,最重要的是不可自行改變判讀標準,測量值是多少就以該測量值來判讀,以上這些是在執行層次(地方)上應注意的事情,在決策層次(中央)上則必須檢討現行判讀標準是否合適,定出一個判讀標準使在經費能負擔(出現偽陽性數目能被接受)的範圍中將敏感性提昇到最高。我國現行2.9mm及5.0mm兩點式的判讀標準比結核菌素製造廠所建議的判讀標準寬鬆,當然敏感性較差而特異性較高,如採用製造廠的建議標準(只要有硬結或腫脹便判為陽性)則偽陽性的頭數必定增加,補償經費是否足夠支應這些多出來的偽陽性牛及增檢出的陽性牛便是目前無法回答的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只有倚賴各防治所完全依現行方法執行檢驗所蒐集到的數據,只要各防治所確實執行檢驗、測量、登記腫脹差並登錄硬結發生的情形,在一次全國性普查檢驗之後農委會便會獲得初步的資料來調整判讀標準。
在結核菌素劑量方面,也可分個兩層次來說。在執行層次上必須確保結核菌素是打進皮內而非皮下及打進皮內的劑量是規定的0.1ml。欲達到這個目的,檢驗人員必須準確的將注射筒調整到0.1ml、發生誤打入皮下或打入的診斷液噴出時必須重新再打一次。在中央決策層次上則必須考量是否提高劑量,使檢驗能達到較高的敏感性而不至過度損失原有的特異性。這最好是在完成前述判讀標準的評估後再進行,因可能在判讀標準調整後便能有效減緩結核病的感染速率。
在減少內源性腎上腺皮質素的免疫抑制影響方面,對於飼養管理不當或自然界各種變異所引起的緊迫並非短時間內所能克服,馬上能做的是將全國性普查檢驗的時間與乳牛的分娩季節錯開,來避免分娩對檢驗所造成的影響。如前所述,我國乳牛多於晚秋與初冬分娩只要避開這一時段,應能提高檢驗的敏感性。
至於畜主以擠出打入皮下的結核菌素來干擾檢驗的問題,我們可利用迦瑪干擾素試驗取代結核菌素皮內反應來解決。迦瑪干擾素試驗是澳大利亞發展出來的方法,結核病牛的T淋巴球在接觸到結核菌抗原後會產生迦瑪干擾素,而這種迦瑪干擾素試驗可利用酵素免疫吸附法(ELISA)測得。這種方法是先採集加入抗凝劑的動物血液檢體,加入特製的結核菌素,在恆溫箱中培養一段時間,使血中的T細胞產生迦瑪干擾素,再以酵素免疫吸附法測出迦瑪干擾素含量,用以判斷動物是否感染結核病。這檢驗只要去牧場採血一次,其餘的過程都在檢驗室中完成,可減低許多人為誤差。不需注射任何物質到動物體內,不會干擾動物的免疫狀態不需等待六十天便能重複檢驗,敏感性及特異性均優於皮內反應法,因此非常適用於污染場。利用這方法便能解決畜主以擠出打入皮下的結核菌素來干擾檢驗的問題同時能更密集檢查污染牛群,加速撲滅時程。
由於迦瑪干擾素試驗與皮內反應法在免疫學上的原理是類似的,畜主投予腎上腺皮質素當然能干擾檢驗,因腎上腺皮質素具有誘發分娩的作用且因投予該藥物而早產或流產的母牛絕大多數都有後產停帶的副作用,故推測酪農不大可能用肌肉注射較大劑量的方式來干擾檢查。如果酪農以局部投予的方式處理,那大概是在檢驗人員打入結核菌素後短時間內注入小劑量的藥物。如果真以這種方式干擾檢驗,當檢驗改為採血且防治所以突襲的方式去採血,使酪農無法掌握適當時間授予腎上腺皮質素,那這個問題也就能順利解決。俗語說「道高一尺,魔高一支」,畜主如存心干擾檢驗,我防治所人員實在無法完全防範。因此,要防止這些干擾檢驗的行為只有從基本著手,就是教育畜主改變其觀念使其了解政府防疫的是協助他撲滅場中的疾病,而不是找他麻煩。除告訴他使用免疫抑制藥物的副作用(如導致流產、乳量減低、降低對所有疾病的抵抗性)外,更必須對其不厭其煩的說明:留一頭病牛在牧場中繼績感染其他健康牛,在長期而言並不合算,況且紙包不住火,早晚有一天會被檢出,到時可能會面臨破產的危機,加上結核病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在全是結核病牛的牧場工作,會使感染結核病的機會大大提昇。由過去的案例證明,把問題攤開,和政府合作在問題剛開始時立即處理往往是損失最小的方法。另外,對於畜主惡意將陽性牛藏起來的問題,只要我檢驗人員能確實清點牛隻便能避免,當然灌輸畜主正確的觀念才是正本清源的辦法。
5 結論
雖然目前還沒有理想的檢驗方法,但由前面的分析可知,我們還有許多能提昇檢驗準確性的機會。歸納起來,可分為執行階層及決策階層兩方面。在執行階層應做的是灌輸畜主正確的防疫觀念、確實依照規定執行並忠實地將結果反應出來,使決策階層能據以判斷問題之所在並評估解決問題所需的資源及選擇可行的措施。要達到這個目的,執行階層應時時注意下列幾項:
(1) 利用各種機會灌輸畜主正確的防疫觀念,表達防治所協助的立場,提供其防疫相關知識,避免其因無知而採取不適當的措施。
(2) 測量皮膚厚度時記得觸診、測徑尺歸零、依照國家標準判讀,並確保推動測徑尺力量一致。接種前後儘可能由同一人測量皮膚厚度。
(3) 正確地使用結核菌素:皮內注射、須準確地將注射筒調整到0.1ml、發生誤打入皮下或打入的診斷液噴出時必須重新再打一次。
(4) 污染場密集檢驗用頸側部。
(5) 判讀時、污染場密集檢驗及查場時確實清點牛隻。
(6) 確實記錄檢驗結果並正確地輸入電腦。
決策階層方面則須依照客觀條件,逐步進行下列各項:
(1) 全面檢驗調整於春季。
(2) 蒐集全面檢驗資料,並據以調整判讀標準。
(3) 選擇污染牧場實施迦瑪干擾素檢驗法先期評估試驗,並依照試驗結果決定是否全面於污染牧場實施。
(4) 進行先期試驗,評估提高結核菌素劑量的優缺點。
(5) 利用前三頂資料評估以結核菌素皮內反應法偵測污染牧場,而以迦瑪干擾素檢驗法檢除污染場中感染牛的可行性。
(6) 配合需要修正相關法令。
(7) 隨時留意世界各國研究狀況,適時引進新技術。
我國為一島國,透過優良的檢驗措施,可阻絕外來的感染牛,國內的檢驗制度又是世界上少有的嚴密,只要我們能提昇檢驗的準確性,撲滅乳牛結核病的目標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