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中國豬
- 內容
當初推敲本文的題目,選用”古早中國豬〞和”中國古早豬〞二 者。唸了兩三天才發現〞中國古早豬〞有語病,因為若定此題目,則內容是要包括中國目前存在的古早豬,在這種交通發達、雜交氾濫、地方品種高度發展的近代,這有可能嗎?到底古早中國豬是什麼德性?和現在大陸地方品種豬,台灣的桃園種豬或小耳蘭嶼豬相似嗎?可能沒有人知道。題目確定為〞古早中國豬〞倒可以以歷史從古時候文 物開始來考據,由大約六、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的陶缽刻豬,五、六千年前紅山文化的玉豬龍,及其他中國老祖先幾千年來所做的陶土器皿上的圖案、豬形器物,及二千年前漢代盛行喪葬物的玉石豬及陶豬,以及幾千年來各朝代中國人或因實用日用品、祭祀用具、喪葬用明器、賞玩裝飾等等,所做各種材質的豬造形來想像當時豬隻的形態。
上述所提可以推測古代豬形像的物品,卻偏偏獨漏圖畫,圖畫是 最直接可以明瞭古代豬隻是什麼樣子的資訊來源,可惜頗為欠缺,當然欠缺是有原因的。如果古代大畫家有寫實圖像,如故宮博物院珍藏的百駿圖、百鶴圖等,若有百豬圖,那麼觀察古早中國豬模樣和生活形態就方便多了。遺憾得很,豬在中國自古就被視為賤獸,富貴人家吃羊肉,只有販夫走卒才吃豬肉,而且商周以前狗肉地位都比豬肉高 。
根據文獻記載到清朝時豬肉才在宮庭中膳食中出現。由於豬被視為 賤畜,宋元以後也從不入丹青,就是不作為畫圖的題材。所以故宮收 藏品少有豬畫,但畫有羊、狗等動物的圖卷倒是很多。古時候賤畜的豬,現在則被認為是福豬、財豬,當做吉祥富貴動物了。反之,古時候為尊,現時為賤的動物,如龜、梟等。中國人這種喜好的改變,如何演變,很難考據。人家罵你是豬是不爽,被罵烏龜則要拼命了。
去年豬年,有關豬的文章特別多,肉品基金會雜誌張總編輯曾來電商借本人自寫的百豬圖字,作為文章的插圖 (已刊載在現代肉品第23期)。張總編輯並說明中國古畫好像很少畫豬,並表示問過故宮博物院,在清明上河圖中,有屠夫正在宰豬販肉的社會寫照圖,聽她語氣非常高興難得的樣子。來電後那個星期日趕緊到故宮博物院看清明上河圖,發現該圖有三處出現豬行蹤;除了殺豬賣豬肉攤外,另一為趕群豬到城內售賣。第三處則是搬家一家人,馬車後牽綁著一頭豬,一頭狗同行。仔細看清明上河圖內的賣豬肉攤,發現我們現在傳統市場豬肉攤居然賣法和一千年前的老祖宗一樣,沒有進步。我倒幸運在故宮文物月刊中,看到幾張有豬的圖畫,應該都是故宮收藏品,其中一卷圖為清朝華喦(1682-1756年)畫的野燒圖,描寫野火焚山, 群獸奔逃的圖像,其中就有野豬,當然群獸奔逃,野豬也是逃難者,作者大概也沒想到賤獸的顧忌吧!清明上河圖和野燒圖內的豬,由於圖像太小,難以看出豬的形態,只是野燒圖中的豬,耳朵寬大,鼻筒短,頭小體胖,是飼養的家豬而非野豬應該可以確定。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黑色陶缽上的刻豬(第68期99頁),應是考古發現的中國最早古豬圖像,距今已有六、七千多年。豬頭部佔體軀比例大,鼻筒長有弧度,類似食蟻獸的畫像,大圓眼和纖細的四肢,以及略長的鬃毛,好像是圈養的老豬,是野豬還是家豬很難判定。
中國古代將狩獵的野豬和飼養屠宰用的豬,都叫做豕 。大概也認為家豬是由野豬馴養來的。有人認為野豬會咬鬥及奔行,頭部和前軀發達,臉型強直,頭和身長比例為1:3,甚至頭部和前軀佔體長的一半。野豬頭部呈圓椎體狀,耳小而豎立,嘴部較尖長便於撕咬及掘食。家豬的德性可就不是這樣了,在故宮文物月刊出現的家豬圖畫還有如下;北魏莫高窟敦煌壁畫,有一頭母豬帶領6頭小豬悠閒步行,母豬頭小背平直,這種體型好像現代優良品種的家豬。宋代方誌,有一張「割牲圖」(第9期33頁),應是售賣豬肉的部位解剖圖,豬耳大、鼻尖、鼻吻上翹,畫有鬃毛,應是飼養的公豬。元朝六道輪迴圖(第32期117頁)為西藏的陰陽五行,圖的意義為貪、瞋、癡三毒輪迴為雞、蛇、豬。豬的模樣和現今四川、貴州、雲南一帶山區少數民族飼養的「烏金豬」頗為類似。為什麼癡的人死後輪迴出世會是豬? 值得天下愛情至上的男女省思。
明朝泥金寫本的摩利支天經〞經書〞,有一幅七頭豬拉兩輪車,上坐三面女神,中左菩薩面,右豬面(第43期43頁)。拉車的豬鼻吻短,耳大下垂,鬃毛 豎立。菩薩的豬面鼻吻亦短小,所以應該都是依家豬形像所畫。有關該豬頭人身的描述在第62期104頁之「金剛亥母」(西藏十五、十六世紀)有說明,原來其為印度教女神,她老公為婆羅門教要神,曾先後十次化身下凡,為人間消災除厄,其中第三次的化身就是雄野豬。在西藏,這位女神被認為為菩薩摩利支天的化身,根據記載,在清康熙56年 (1717年)韃靼侵略西藏寺廟,女神把寺內尼全部變為豬,韃靼軍驚嚇而退。
所以女神除菩薩面又有豬面,或者有些圖畫在右耳上方突出一個豬頭,可見其來有自。可以肯定的是,豬頭、豬面造形是家豬的小豬頭而非野豬。
近代故宮收藏品溥心畬畫的西遊記冊 (1952年) 12 幅畫作中 ( 第126期),豬八戒的造形,為短豎耳,短鼻筒,是現代豬。在現代肉品第24期中有一幅敦煌北魏野豬,特別畫出獠牙,說到獠牙,不是野豬的特徵,這是省畜產試驗所戴所長最愛說的故事,他說有人認為由獠牙可以分別野豬和家豬,經他解說多年雄性豬,不論野豬或家豬都有獠牙,大家才恍然大悟。戴所長每次說時都很興奮,好像揭發了豬兄豬姊的秘密。獠牙就是指犬齒,未經閹割的雄性家豬,年滿三歲以上時,犬齒便逐漸露出嘴外,有的甚至長成半圓形。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收藏的明朝李時珍(1518-1593年)的「增廣本草綱目」中所繪畫的野豬、豪豬,頭小耳小,體型瘦小,鬃毛直立,看來看去總像營養不良的家豬。去年豬年,在報章雜誌也出現不少難得一見的古代豬圖像:中時晚報84.1.31 有一幅陝西三原出土的唐朝壁畫「狩獵」,兩頭野豬被獵人追射。另有清人吳友如畫鄉民圍獵野豬,及晚清點石齋畫報中人用火槍獵殺野豬。這些豬隻頭部和前軀大,獠牙明顯、耳小鼻尖、鬃毛直立,由於體型粗壯應是成年野豬。
中國自漢朝開始,祠堂、墓室和石闕等都有畫像石和畫像磚的裝飾,這些裝飾表現當時社會現實生活、歷史故事及神話傳說,所以如果有豬的圖像當然可以明瞭當時豬的形態和飼養方式等。在山東有一漢代古祠堂中,就有奴僕燒火、提水、殺狗、燙豬的形像畫。說到燙豬就聯想到現在傳統屠宰場殺豬拔毛的情景。漢墓中之壁畫內容,常有農耕、射獵、畜牧、採桑、運糧、釀造、庖廚、樂舞百戲等的場景,紀實性地表現出當時的經濟和地方風俗。有很多文章對十六國至北朝的早期敦煌壁畫及唐朝壁畫都有這樣的描繪,可惜這些文章僅有描述而無圖片提供,只好靠想像了。好在〞大地地理雜誌〞第88期有一篇專題報導嘉峪關古墓壁畫的文章,該古墓為魏晉時代,距今約有一千七百年,於1972年在河西走廊中段的嘉峪關出土。墓內壁畫各種勞作和狩獵的畫面都提供在文章中。壁畫中的家畜和家禽品種繁多,有馬、牛、羊、豬、雞、狗、駱駝等。圖像直接畫在以白灰作底色的磚上,磚塊有大有小 (該文並未說明磚之尺寸) ,當然此種磚比現代的大多了,每磚一幅,黑線勾描,填以彩色,繪有農桑、畜牧、庖廚、屠宰、宴飲、屯墾、出行、放牧、播種等勞動生活場面。畫磚畫的工匠想必對勞動熟悉,故描述農業生活很生動。其中和本文有關的〞豬〞圖像,一為〞牧豬圖〞豬置豬舍內,顯示當時當地也以圈養方式養 豬。另一為〞宰豬圖〞,豬雖有獠牙,但由形態觀察應是老年家豬,豬隻伏置於斜架上,頭向上屁股向下,屠夫持刀由豬後方下刀,此種屠宰方式,據言是河西地區老祖先的手法,原因待查。
另在故宮文物月刊第46期有漢代帝王狩獵中國山水銅車飾的拓畫,第124 期有漢代磚畫的拓印,都有前軀頭部粗狀,鼻尖小耳,威猛的野豬像。於雲南晉寧石寨山滇文化時代之同鼓放牧圖豬群紋 (第95期114頁),為出土的西漢初期文物,距今二千二百多年,在鼓麵雕刻的豬群圖,這些豬隻身軀瘦削,頭小嘴尖,腹部圓大,但猜想應是家豬,只是放牧的豬那會肥壯。值得注意的倒是刻意描會繪的鬃毛,野性十足。
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代,製造不少青銅器,這些青銅器為因應作禮器,而精雕細琢許多圖畫文字、圖形文字或動物圖案。有人為文報告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為正體字,而刻在龜甲、動物肩胛骨的甲骨文為簡體字,這學說就否定了甲骨文是中國最早文字的說法,所以轟動學術界。晚商金文或可稱之為圖形文字,有關「豬」字彙整如附圖;此為參考故宮文物月刊第118 期38頁商代晚期屠爵酒器之拓印"屠",39頁「天豕父丁」鼎食器拓印之「豕」及第95期113頁豕 和相關銅器拓印之「家」。刻在青銅器上的金銘文,有多種「家」的象形字,刻劃出豬的造形,由於是書寫家字,理應為家豬,但這些圖像豬圓目剛鬃,卻類似野豬。圖像身材比例是否按實際去刻,很難判定,但鬃毛的特徵在古豬中倒被特別強調。這些豬體型瘦小,可能當時養殖技術太差,或者是放牧自行覓食營養不良。有些考古學者認為甲骨文中的動物圖形文字「鹿、馬、虎、象、豕、牛、羊」,凡用側面表現其特徵的動物,不用於祭祀,豬字甲骨文為「 」,豬是不是不用於祭祀?當時這種瘦小的豬用於祭祀,好像真的是上不了檯面。「」為豕的甲骨文,代表家豬,豬住的地方蓋上屋頂,則和 表示「家」字,而為囫字,表示三千年前中國已有圈
飼行為。古時候一般農戶家庭都養有豬,人住上層,豬住下層,故「家」不在甲骨文有地基一橫,「囫」字甲骨文下有一橫,表示豬住地上腳踏地面,這種理論是本人觀察所得,不知對不對?三、四十年前台灣鄉下客家莊可見到房屋下層空間豬活動自如,人則睡在上層的景像。這種景像根據地理雜誌的報導可知現仍存於四川、貴州、雲南山區少數民族的聚落,這些民族養的是黑豬,應該為地方品種的烏金豬,該豬種的分佈和歷史上的彝族遷移活動範圍相同。在隋唐時代
(581-906年) 官辦養豬場規模有千頭以上,百姓也以養豬致富,稱豬為烏金,是否和現代養於大陸西南山區的烏金豬相同?難考證。甲骨文 有兩頭中性豬 ,而不畫一公一母,可能知道公母同欄,豬養不肥。另外甲骨文「 」「 」和現代造字「 」
「豶」「豶」都是去陽之豕,閹豬也,閹豬長的快,肉無騷臭味,可見商周時代的農夫飼養豬隻已有某種程度的知識和技術。日本字中也有「豕」字,為未閹剛鬣豬或指山豬;「豚」則指已閹肥的家豬。中國字的「豚」和「」、「 」一樣,指小豬。「彘」甲骨文寫為「 」或「 」為豬的通稱或指野豬,很明顯用矢射的豬當然是野豬了。現在彘則和〞豬〞〞豨〞相通用,「豨」的發音為希,和閩南語豬相似,應也屬於中原的古音。
公豬的甲骨文為「 」,而、 也是指公豬。、、 、 豝、指母豬,而 為老母豬, 為小母豬。三個月齡豬為貕。六個月齡或一歲豬為豵或。豝為母豬或二歲豬。豜為大豬或三歲豬。豶為閹豬或四歲豬。為老豬。為體高115公分的大型豬。為體黑、頭白的豬。為四蹄皆白豬。豱為豬頭、腳和身體 短,毛短紅黑色,皮理皺蹙的豬。以上這麼多有關豬的造字,到底當時根據什麼去創作
?此有待學者去考證。只是歸根究底「豬」這個字,既然「豕」就可表示豬,為何「豕」字旁加個「者」呢?請教過很多專家學者,有人認為豬很會生,每胎可生十幾頭小豬,所以「者」就是眾多的意思。
本人根據張光遠先生在故宮文物月刊第141期28頁對甲骨文「 」 「 」的解說為「屠」字;「尸」應是「 」,因此認為「者」則應是「 」,即也是豬的意思。甲骨文的豕為「 」或「 」而表示時間的亥為「 」,此兩個甲骨文造字很類似,因此是否可互相混用?
現代「亥」就表示是豬。在明朝呂氏春秋抄本中就記載一段這樣的事情,古人將「己亥」時辰錯寫為「三豕」,而有晉師伐秦,三豕渡河的笑話。當然三豕渡河打仗,誰會相信。現代字典中納編一詞句「亥豕」就是比喻錯字。
要探討古早中國豬的形態,若只是由考古文化年代追或是器物製作演化過程研究,大概關聯性不大。可能由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風俗的資訊來檢索較妥當。有人由史前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堆積物中,發現大量的豬骨,既然前面說過野豬勇猛狩獵不易,相信這些豬骨應是馴養的豬隻。從豬骨可以猜測當時宰殺食用時豬之年齡都為一歲半左右,即在最具經濟利益情況下宰殺,但要推測想像豬的模樣就有困難。既然由老祖宗遺留下來的圖畫,包括少量的故宮收藏書畫、墓室壁畫、敦煌壁畫等等,來揣摩古早豬的形像實在有困難;那麼由古早中國人所製之豬雕塑,不論使用材質是陶土、青銅、玉石或木頭等,由於有立體形態及大小比例,似乎就較易考證了。
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除有大量豬骨外,另有數件豬造形陶器出土,如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山東太安大汶口文化遺址,及東北地區紅山文化遺址都有發現。但同時代的台灣圓山和卑南文化遺址卻未出土此類陶器,雖然由台南縣左鎮的野豬化石,推測至少三萬年以前,曾有大量野豬在當時稱為〞白灣島〞的台灣橫衝直撞,很可能當時的原住民沒有圈養的習性,野豬也不納入他們擅長陶塑的對象,這樣的推測不知對不對?河姆渡出土的一件陶豬(第110期9項)可能為當時人隨手捏造,豬鼻筒粗長,頭和前軀就佔身體一半,四肢肥短,有刻意捏出的鬃毛,但腹部下垂,猜想是飼養的家豬,其造形和同時出土的陶缽刻豬很神似。大汶口出土的一件豬形陶 (第95期111頁)現收藏於中央研究院內,豬鼻短吻,耳小短尾,身軀肥,後側下方捏出突起的睪丸,四肢已毀損,是典型的雄家豬。另一件為類似犬的獸形陶壺(第95期112頁),鼻扁平露兩鼻孔、兩耳豎立、頸長、刻出瓣趾、短尾、體態像犬,而兩耳穿孔的特徵,有人認為其和出土的商代豕戈把柄上的圖像 (第95期115頁)豬耳有孔相像,而認為此陶壺是豬的造形。據聞台灣早期原住民飼養犬、豬,都在耳上打洞便於繫繩固定而不會亂跑,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大汶口出土的這件獸形陶壺應是犬而非豬了。豬為蹄類動物,但是有些畸形豬有五爪
,五爪豬現在豬場也偶而可見,據民間傳說,此種豬是由人類投胎轉世,養豬人家都將其野放不忍撲殺。本人在古董店看到一件年代不詳的黑色陶豬,短咀小耳,體態豐盈,是家豬,但四肢都有四趾,老板說是在東南亞出土的文物,由身體上的怪異刻紋及扁平扇形尾,好像又不似中原文物。至於在東北遼河流域紅山文化遺址挖掘出之女神廟,內有很多殘破的動物塑像,其中發現有一彩塑「豬龍」的下顎 (第114期61頁),紅舌白齒,由下顎大小推測此陶豬個體龐大,可能為廟內的動物神。考古學者認為有「豬」偶像的崇拜,可能和女神廟遺址向南正對著一座形似豬首的「豬山」有關。紅山文化後期的年代和五帝前期相當,推測為黃帝時代,黃帝號「有熊」,乃可能將此「豬山」因似一座「熊山」而名之。在紅山文化另發現特有的佩飾玉器為玉豬龍(第114期63頁) 有人認為是獸形玦,其造形為豬首蛇身,這倒像 黃帝的死對頭蚩尤的族徽,「龍」這種想像中的動物可能在此時期形成,而且應與豬有關(或和熊有關?)。出土的豬龍圓形圈圍似龍,頭部像豬或熊,有吻前突,前端有鼻孔具直立的雙耳,有些刻出咧口和獠牙,有些則未琢刻獠牙,所以到底是依「豬」或「熊」頭部雕刻出玉豬龍,仍值得推敲。現代我們認為是龍的傳人,到底是黃帝或蚩尤的後代?若考證出來龍是由豬想像而來,則我們要改稱是豬的傳人 將可確立,只是到時沒人要攀龍附鳳了。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石器,除玉豬龍外,其他形制玉石器和臺灣卑南及圓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台灣玉石文物頗為相似,地理相隔如此遠,時間又相近,不知有何關連?紅山文化時代的人,到底崇拜的是凶猛的野豬或馴養的家豬?為什麼要有類似豬的動物神或擬形的佩飾物?由這些出土的文物實在想像不出當時家豬的形像。
三千多年前的殷商已有圈飼豬隻的生活形態,此有甲骨文 為證。當時青銅器最為發達,有很多動物都被作為塑造的對象,雖是賤畜的豬隻也被作為題材。河南湘潭出土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銅豬尊 (尊為酒器,第95期110頁),該豬造形脊背平直、身體圓潤、沒有下垂的腹部、耳小尾短、有豎立的鬃毛、鼻筒粗大、鼻吻上翹、獠牙外露並有雄性生殖器,故為三歲以上雄家豬。此豬身滿佈商代特有勾雲紋的陰刻,腳短並塑出不著地的蹄趾。豬背上有一活動蓋,蓋上站立一隻和殷商立國有關的玄鳥。此豬頗為寫實,塑造精美,真品雖在大陸但台灣故宮博物院販賣部也有銅複製品販售,原件是要四大壯漢才扛得起且和真豬大小類似的禮器,複製品則是一隻手掌就可抓起。在香港囉街的古董店偶可看到陶製品,除大小外和原件形態、刻紋幾乎一模一樣。
另有一件商代晚期的豬卣青銅器(卣也是盛酒禮器,第95期111頁),為兩頭豬前軀相連的四足圓筒器物,體表仍是滿佈勾雲紋圖案。本件當非寫實豬了。本人收藏一件前後兩豬頭、四足的玉石器,只是苦思不得如此造形究竟有何意義?古人或因實用性,隨心所欲製作豬形器物,我們後代人解析得小心,否則要笑掉老祖先的大牙。
商周遺址除出土大量青銅器外,還有玉石器的動物立雕。青銅器有豬尊,豬 等,但玉器則未見豬造形。在出土的春秋戰國時代文物中,有動物玉琀,琀就是放在死人口中的玉器,內有豬的造形;刻工稍嫌粗糙,只大略而非寫實的雕出豬形體。漢朝以玉製喪葬明器大盛,以玉豬為握則始於西漢中期以後,在死人手中各放一件玉器稱為握,漢代玉握形像生動,直雕斜琢兼用,寥寥數切雕出豬之造形,而 稱為「漢八刀」,即形容其雕法簡便。此種喪葬玉豬,直到東晉還在使用。有很多古玉專家認為中國古玉製作沒有兩件是一樣的,也就是在尺寸、規格、花紋和造形沒有完全一樣的,而且都振振有詞,若一樣,其中有一件一定是假的。這些專家忽略了握豬的制作是一對完全一樣的玉器。在故宮博物院內有常年展示的四件握豬(第101期32頁),都呈長條形,以簡單陰線刀法,刻出鼻吻、眼、耳、尾和四足。其中有二件為一對,豬身軀中段還包上金箔,兩件都為青玉,其大小和雕法完全一樣。另其中一件據聞為傳世握豬,乾隆皇帝把玩之餘,誤為「玉熊」而題詩作詠。本人奇怪的是到清朝對古玉形制之考證仍如此缺乏?而到民國時代的研究者才知是握豬?為何作成「豬」形,以為墓主握器?這仍有很多學派說法,但都無法追溯起源,有人認為豬多產,可保佑家族興旺,我則認為是到陰間的買路錢,因為由出土文物得之,自史前大汶口文化至商周,就有專供喪葬用各類握器,而以握「貝」居多,當時的「貝」是通用貨幣,就是現代的錢幣了。至漢代的玉製握豬當然是更值錢的東西了不過「熊」和「豬」的形像在古早人之雕刻手法類似,致使近代人頻頻誤判倒是常發生。在唐朝名相張九齡墓葬,出土一件玉握豬,器形甚小,玉質不佳,刀工簡單,以陰刻線條表現耳和四足,耳下垂、嘴上噘,典型家豬形像,由此用玉有人判斷符合張九齡清正崇儉個性,但高官死後仍須自帶買路錢,赴往生路就有點說不通了。
在台灣古董店常常可看到玉握豬陳列販售,開價都不低,其中有些嚴重斑駁腐沁好似真品,有一些一眼就知是仿製品。這些握豬形體大致類似,長條形或肥短形,以陰刻交待口鼻、眼和四足,有些雕出鼻吻皺摺,略伸展的四足,或刻有鬃毛。身軀通常不刻花紋,但近代仿製品以勾雲紋或其他圖案雕滿全身,成為華麗的佩飾玉或把玩玉器了。
本人曾觀察近千件的握豬,發現豬眼的雕法有很多種,或甚至只雕耳而無眼,眼形呈,最後一種 為「臣字」眼,此為商代雕刻的特色,用作握豬的眼,應是現代人的仿作,漢代工匠似乎沒有這種雕刻手法。各位有機會在豬舍內請仔細看看豬的眼,將發現豬因上眼瞼多脂肪,兩端下垂,所以眼略呈 古時候的工匠索幸就刻個 代表眼,是有道理的。就本人是獸醫的立場觀察,豬在多種疾病感染時,臨床上常有結膜炎,此由於細菌感染造成,眼分泌物增多粘著,呈如婦女畫眼線的臣字眼,因此豬雕刻臣字眼,是病豬喔!中國南北朝以後,喪葬明器就很少有握豬,且豬造形玉器也幾乎未再被發現,是否因玉器昂貴而會引起盜墓者的覬覦,或習俗改變,或對豬不再偏好,此有待考古學家的研究。
在漢代喪葬明器,除了玉握豬外,還盛行陶豬及豬圈陶製模型。西安西漢劉啟夫婦墓出土的豬、牛、羊、犬和雞陪葬明器,除比實際動物略小外,形態頗為寫實(第117期118頁)。陶豬之耳小垂立、身軀肥壯,脊背和腹部下垂,鼻吻上翹,嘴唇似嚅動發聲有乳頭數對,像發情中的母豬。除四足之蹄外,也捏出不著地的兩蹄,所以應是熟悉動物的工匠製作。去年豬年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曾印製桌上型小月曆送人,其中四張圖片為旅順博物館收藏之東漢陶豬。有一張陶豬為豬頭、足和身體短,耳小垂立、腹部下垂,全身漆黑和「豱」之形容類似。另一為豬頭和前軀佔身體的一半,耳小垂立,鬃毛長呈豎立,鼻尖、吻翹,應是勇猛的野豬。另兩件陶豬,因腐蝕嚴重並殘破修補過,只能由外型看出像豬,卻都有明顯刻畫的豎立鬃毛。
今年初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漢代文物特展」,陳列一件漢灰陶豬,看似合模印出,造型粗糙,前後肢都是粘著捏出,鼻吻長,有豎立的鬃毛,為雄家豬。漢代動物陶製明器很多已利用單模或合模大量製造,所以出土陶豬應有一模一樣的情形,而且在漢代設置了製造官營明器的機構,如西漢的「東園署」,和東漢的「大匠」,由官方統一燒造各種陶器,且都採用模製成型,因此規格趨於一致。各位若在古董店買到的陶豬和博物館珍藏的外貌形態大小完全一樣,恭禧您可能買到真貨了。漢朝政治安定,人民生活富足,有厚葬習俗而都以寫實生活用具、房舍和動物之陶塑品陪葬。由於在漢墓出土的陶塑品中,幾乎都有陶豬或陶豬圈,可見當時養豬頗為普遍,這些陪葬的明器則充分顯示當時的養豬形態。
自西漢到西晉之古墓中出土的陶製明器,常可見豬圈模型,今年初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漢代文物特展」中,陳列三件帶廁豬圈。其中二件為漢綠釉豬圈,一件為漢灰陶豬圈。同時展出的還有「越特展」的西晉青瓷豬圈三件。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也經年展示一件漢綠釉帶廁豬圈。由考古原件及文獻資料顯示自戰國到魏晉時代百姓居家廁所和豬圈相連頗為普遍,此應是把人的糞便作為豬食一部份,同時也累積肥料,供為農作物用。西晉以後豬圈反而不帶廁,是否此時養豬方式及生活習俗已有改變?原因不詳。漢代帶廁豬圈有僅養一頭帶仔母豬或一頭公豬,或多頭肥育豬,也有公母豬合養,母豬還帶仔哺乳的閤家歡飼養方式。豬圈內豬隻身軀大小比例似隨意捏製只求外型似豬而已,豬隻造形都肥短,也都有刻意刻畫的鬃毛。本人觀察數個豬圈發現母豬哺乳之仔豬數僅 3-5 頭,和現代產仔數10-15 頭相比,很明顯當時豬隻之繁殖性能極差,而且有些仔豬似乎老大不小還在吃乳,當時乳豬之斷乳年齡相信超過12星期,和現代養豬學相比談不上什麼經濟效益了。不過讓我們想起三、四十年前鄉下家裡母豬生一窩豬雖僅 4-5 頭,但全家小孩一年學費都有了,這種高興的心酸歲月。
和豬圈相連的人用廁所模型,人上廁所必須拾階梯而上,有一陶瓦屋頂的茅屋,內有蹲坑。茅廁旁側壁有洞,有些洞大得豬可探頭進去,很明顯希望豬隻進食(如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收藏之豬圈),有些洞口比豬頭小,豬隻當然無法取食,該洞可能僅供收集豬排泄物入人用廁所的糞坑中。有些廁所蹲坑和豬圈同平面,廁所糞坑必然往下挖,豬隻取食人糞便不易了,這樣的糞坑則可能僅作人、豬排泄物的收集。據文獻資料指出漢墓出土的四合院式的房屋模型,為由門房、倉房、闕、正房、廚房、廁所和豬圈等六個部份組成。正房西側的建築,上層為廁所、下層則是豬圈。此證明了住在樓閣宅院的有錢勢人或普通農民都把廁所和豬圈相連建造,似乎表示在漢代廁所和豬圈建在一起是和身份地位,有錢有勢沒什麼相關。
古時候的人將豬圈和廁所建造一起,所以戰國時代人們也將廁所稱為「豕牢」,漢代稱為「溷軒」。南北朝時代人們認為廁神為「大耳深目,虎鼻豬牙」,其實此形像就是豬了。日本天理參考館收藏一件東漢豬圈陶製明器,圈為圓形盆狀,廁
所的入口就搭架在盆邊,後邊用一圓柱樁托住,豬隻可自由進出廁所蹲坑下方。類似這樣的東漢豬圈大陸湖南的博物館收藏不少件。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越特展」陳列的三件西晉青瓷豬圈都不帶廁,豬圈造形都為圓形盆狀,大小只容一豬,很合乎中國人「圈小易肥」的說法。豬圈為何建成圓形盆狀?本人最初認為豬圈模型是用輪製法易於製作,圓形代表圓滿,長久以來一直得意洋洋的向人解說此一理論。
最近發現說錯了;聽說早期台灣原住民養豬是在地上挖一窪坑,豬置其中,人們的剩食,果皮就丟入養豬,人們蹲在坑口大便,排泄物又是飼料,豬好似家庭垃圾處理機了。無怪乎,去年豬年,環保署張署長展示他的有關豬的古董收藏,有件帶廁豬圈,他一直誇是最佳的環保設計。話說回來,盆狀豬圈模型,應是窪坑畜圈,所以廁所蹲坑應和地面平行,人們進出方便,也不必搭建階梯上下。大陸東北遼陽發
現西漢晚期村落農舍遺址,有這樣的豬圈設計,可能養豬兼用於積肥吧?本人二十年前在金門下埔下衛生連當預備軍官,駐紮村莊內,村莊邊有大型圓洞,兩人高深度,旁邊無圍欄,是積肥的地方,坑上隨便架上木條,毫無遮掩光天化日之下,脫褲大便,大家習以為常。只是坑內不養豬,因為積肥頗有深度,人掉下恐怕也會淹死,應是純積肥的設施。「越特展」陳列出土的西晉無廁豬圈,為盆狀,但周壁為短筒鏤空圈欄,豬圈內也置一個食槽。另有一件鏤空圈欄上方加蓋屋頂,應是避雨的設計了。這樣的豬圈恐怕又不是窪坑畜圈了。
大陸各地出土的漢代陶豬,耳小豎立,頭短體圓,可能當時豬種的特點就是這樣。洛陽博物館收藏二件唐朝三彩豬俑,造形也是如此,只是多了誇張的鬃毛,一件為單綠色釉陶豬,另一件為單褐色釉陶豬。鹿港媽祖宮附近的古董店陳列一件釉色有黃、白、綠的三彩豬,據老板娘說是收購自鄉下,應該是唐山過台灣的東西。豬隻耳小、鼻吻上翹,豎立長直的鬃毛,頭部和前身軀就佔身體的一半,造形豐滿,尤其下巴肥厚,很像圖畫中唐朝的仕女。本件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三彩馬、三彩駱駝等動物俑,用釉方式類似,因在資料中尚未見過如此三彩豬,是否真是唐代出土文物,有待專家鑑定。
在台北光華古董商場及香港囉街常可見到年代不詳的陶豬,有些在用釉之顏料和方法上和漢代相似,豬外形兇猛、耳小嘴長、獠牙外露,鬃毛長而豎立,鼻吻上翹、身軀圓胖,應是雄家豬,但家豬製作凶猛想未必是當明器,不然真嚇死人,大概是現代人的創作,有些未上釉的陶豬斑駁腐沁,形似家豬或野豬,不知真否出土明器?有些仿商周那件豬尊,雖造形類似,但塑工差多了。囉街有間古董店老板還堅稱是明朝出土文物,由資料指出該豬尊為在中共統治下的大陸才出土,明朝那來仿製品?不過因價錢便宜,還是買來擺置騷包一番。
根據1986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豬品種志」中之資料;有許多學者考古研究,認為中國家豬起源不同,為由當地野豬形成。由出土的各種野豬的頭骨判斷,中國野豬的分布主要為「台灣野豬」、「華南野豬」、「華北野豬」、「東北白胸野豬」,這些可能為目前當地家豬的後裔。此外還有「矮野豬」、「烏茲里野豬」、「蒙古野豬」、「新疆野豬」。而中國古代豬種的形成和自然條件及社會條件有關:自然條件指氣候和農作物及飼養方式;中國養豬發達地區主要在大陸東南和西南部。豬隻因長期處於地區隔離或依交通流向,形成各地具特色的豬種。東南方因農作物豐富,故而豬主要用圈養方式,餵養熟食,其體型矮胖,四足肥短,皮厚毛稀。北方養豬仍採放牧和舍飼,豬隻四肢粗壯,身軀較瘦長,頭平直嘴筒長,便於掘土取食。此種形像令本人想起西遊記中豬八戒的造形,可能是依北方豬想像描繪出的。社會條件指人們喜好、迷信及民族遷移,中國人一向不喜白色物種,視白色為不吉利,死亡的象徵,因此中國純白種豬罕見。各位在菜市場豬肉攤,看到的明明是白洋豬的豬肉,奇怪四腳蹄是黑色的,各位仔細看是用火燒焦或塗黑漆的吧?肉販大費週章,還不是歐巴桑指定要黑豬肉。中國南方四川、雲南、貴州偏遠山區一帶仍有烏金豬的分佈,「大地」地理雜誌常有精彩的圖片,而此種豬的分佈和歷史上彝族遷移活動範圍相同,再和當地豬種雜交形成新豬種。中國古早豬的原始豬種,可能受自然條件影響,如在交通不便、人跡罕至或不食豬肉習慣的地方被保留下來。
根據文獻記載,大陸中原人士有二度大遷移,一次在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國,另一次在八百多年前的南宋,兩次都將華中地區的豬種帶入南方廣東地區,和當地豬種雜交形成「大花白豬」,此為現代重要的中國地方品種豬之一。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即距今大約一千五百年前左右,當時豬隻採圈飼和放牧,北魏養豬專書(齊民要術)中,就記載「圈不厭小,圈小肥疾,處不厭穢,泥穢得避暑」的養豬至理名言。此書籍中並記載豬種必須注重母豬的選擇,選取短嘴無柔毛豬隻,因認為嘴長牙多,有柔毛身體易骯髒,都養不肥。那個時代北方人大遷移,將他們的豬種淮豬帶到長江以南,和華中地區的豬種大花臉豬雜交,形成太湖豬豬種。太湖豬現已名聞世界,中共將該豬種之一「梅山豬」分讓美、英、日等國。英在1994年和其國內豬種雜交產生新品種,並在報章雜誌上大肆宣傳。台灣省畜產試驗所由日本分讓梅山豬並於1995年繁殖成功,產下子代。在二千多年前的漢代,廣東豬種就聞名於國內外,羅馬帝國引進該豬種,和當地豬種育成羅馬豬。據說羅馬豬對改良歐洲豬的品種貢獻不少,所以大英百科全書記載,歐洲的豬種是當地豬種和中國豬種雜交形成的。由中國歷史記載得知,商代已有豬選種專家「韋豕」。秦漢有「六畜相法」、「史記」、「日者列傳」、「爾雅」。北魏有「齊民要術」。元「農桑輯要」、明「農政全書」、「本草綱目」、清「豳風廣義」、「三農紀」等書籍記載豬種、飼養及選種技術,中國豬種由於高度培育,繁殖力高,現代之太湖豬、金華豬、大花白豬及民豬已成為中國代表豬種。中國養豬遭政治迫害,則發生在 477年前,即明正德十四年(西元1519年),政府宣佈禁止養豬,皇帝姓朱,誰要殺豬拔毛,簡直造反,在現代人眼中真是無知無聊的政策。此因損及當政者稅收利益,沒多久就解禁了。
幾百年前的台灣原住民就飼養「小耳豬」「小型長鼻豬」「大型長鼻豬」這些是不是由台灣野豬馴養而來不明。現在台灣的蘭嶼「小耳豬」,並不是野豬倒是可以確定,因為其初生的仔豬身上不具野豬特性的斑紋,另外畜產試驗所用染色體檢驗,依遺傳特性證明其為家豬而非野豬。三、四百年前由廣東、福建來台的大陸移民,帶來大陸豬種,依落腳處而稱為「桃園豬」、「頂溪豬」、「美濃豬」。這些豬之體型外貌相像全身漆黑,耳大下垂、鼻筒粗長、橫皺明顯,腰背凹下腹部大而下垂,皮厚鬆軟多皺褶,額部多皺紋,有人考據認為和太湖流域的太湖豬種同宗同源。此豬種耐粗料,繁殖力高,生長期長,脂肪層厚,肉質不佳。民國前15年,日本人就引進西洋豬種「盤克夏」公豬和「桃園豬」母豬雜交。一直到光復,大約40年間,台灣豬大都為其子孫。「盤克夏」四肢和臉部、尾巴白毛,稱為「六白豬 」。台灣光復後,由於洋豬如「約克夏」、「杜洛克」、「漢布夏」、「藍瑞斯」等大量引進台灣,「頂溪豬」、「美濃豬」,至今已幾乎絕種,「桃園豬」則以種原方式保存在台灣省畜產試驗所內。去年(1995年)畜產試驗所已育種出桃園種豬和杜洛克豬的雜種,命名為「台灣黑豬」,此豬兼具二者的長處,該所正積極推廣中,將來或可成為台灣的地方品種豬。
桃園豬據考證為源自太湖流域的豬種。除桃園豬外,屬太湖流域的豬種還包括二花臉豬、梅山豬、楓涇豬、嘉興豬、陽新豬、虹橋豬等等,這些豬種都是中國人愛吃的黑豬,只是梅山豬四蹄皆白,此和秦漢﹝爾雅﹞記載豬種中「」為四蹄皆白的豬一樣,二千多年前的豬特徵,居然留存到現代?令人費解,這可能要由遺傳學來研究了。六、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出土的陶缽刻豬,若是家豬而且如果現在還有這樣的豬的話,倒是值得選育的品種,當然是看上長如食蟻獸的長鼻,為什麼呢?理由如下;台灣目前最煩的豬隻疾病為呼吸道感染的傳染病,此可能由於豬場之密集飼養、畜舍空氣污濁或使用粉末狀飼料等等因素,使豬隻易由呼吸道感染病原。有一種細菌性傳染病,稱做「萎縮性鼻炎」,罹病豬隻,鼻甲骨萎縮,鼻筒彎曲變形,使鼻腔失去過濾空氣的作用,污穢空氣直接灌入肺臟。野豬鼻筒長,常掘土覓食,未曾聽過罹患呼吸道疾病。就理論來看,家豬由野豬馴化而來,則古早家豬鼻筒應比現代豬長,對由呼吸道感染的疾病應較具抗性。陶缽上的刻豬可能就是保持原始豬種模樣的家豬了。由於幾千年來我們老祖先所做豬雜交的品種改良,雖然地方豬種之分布代表古代中國豬之分布,但到現代,雜種豬漸取代地方種豬。現代豬由於長期的育種,豬鼻變短,身軀適合長肉,在圈飼中餵食人工精料,嬌生慣養而已不若古早豬的神勇。是不是鼻筒構造變化,而致易罹患呼吸道疾病?非常有可能性,據聞桃園種豬較易感染此病,原因不明。事實上目前台灣豬場幾乎都是洋豬的天下,而呼吸道疾病甚猖獗,因此猜測飼養方式和此病關係密切,和現在家豬品種已無多大關係了。
古時候的中國人是最迷信的民族,常常有敬神祭鬼的典禮,商周以後豬是最常供作祭祀用牲,當然是因為養豬和原始農業息息相關。台灣之祭祀風俗中,上帝公等大神明用五牲祭拜,即「雞、鴨、魚、大塊肉和豬肝一副」。小神明或拜天地則用三牲「雞、鴨、豬肉」或小三牲「雞蛋、小塊豬肉、魚」。祭祀用豬肉要帶豬皮且要用水煮過。祭祀好兄弟則用生豬肉。大豬公作牲禮,頭頂上方要留一撮鬃毛,表示是現殺新鮮。祭祀用大豬公的飼養是有學問的,現在台灣有專門飼養販賣的養豬人家。選擇未經女色的公豬,養到180-240公斤才閹割,因已有雄性象徵,長得快。有些養豬戶為使豬腳支撐體重有力,到360-420公斤才閹,如此才會長得更大。但是經驗告訴我們,越大的豬才閹,危險性越大。台灣每年11-3月有些鄉鎮會輪到舉行「打醮」,重頭節目就是「大豬公」比賽。大概養到活體重 600-700公斤才有得獎機會,據記載台灣最大記錄為 889.8公斤,飼養 2-2年半之老公豬。全豬是用為許願、還願之用。豬頭則用為祭拜豬稠公,表示感謝豬舍神的辛勞。出土的漢代陶製明器,有在圓盤中捏造豬頭及曲折放置的四肢,表示全豬,作為陪葬者往生祭祀用品吧!豬頭似乎是隨意捏製,本人看過十數件,發現大耳下垂是其特徵,都像是太湖豬的品種。
中國人將豬視為「水畜」何年代開始不明?原因為何不明?在祈 雨防洪的祭拜典禮中,中國人以豬作為溝通神祇的信物倒是可以確認。
根據文獻,唐朝雷公廟有這樣的記載:「雷州之西雷公廟,百姓每 歲配連鼓雷車具酒餚奠焉,有以魚彘同食者,立為雷震」。所以我們可以推論因豬吃人糞便而被視為不潔之物。因而有這樣的聯想;以豬為牲祭拜求雨,乃故意要觸怒雷公降雷下雨?西遊記中杜撰的男主角之一「豬八戒」,當初在天上仙界就是「天篷水神」,因為醉酒調戲嫦娥,被玉皇大帝貶下凡間,掉入豬稠內,變為豬頭人身的模樣,觀 世音給他取名「豬剛鬣」並指點他隨唐三藏、孫悟空、沙僧和尚赴天竺取經。西遊記是明朝吳承恩的創作,在他書中所描述的豬八戒,應是太湖流域的黑豬,所以豬八戒的造形應是大耳下垂,鼻筒粗長,滿臉皺紋,胸密生黑毛,有個大啤酒肚。十四年後唐三藏取經任務完成返回大唐。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取經過程遇到很多妖魔鬼怪,如牛魔王、芭扇公主、蜘蜘白骨精等等,但都不知道西遊記大結局如何?尤其是豬八戒的下場如何?當然最後唐三藏、孫悟空、沙僧、豬八戒及隨行 白馬都奉玉皇大帝命令往天上成仙去了。在仙界如來佛封唐三僧為「壇功德佛」,孫悟空為「鬥戰勝佛」,豬八戒為「淨壇使者」,沙僧為「金身羅漢」,白馬變為龍形封為「八部天龍」。豬八戒既已被封為「淨壇使者」,此官銜相當於現代政風處處長或廉政署署長,所以好色本性應該修行沒有了。各位在KTV 或理容院常常可看到業者祭拜的是豬八戒,在門口燒紙錢,就是希望豬兄誘帶各位到裏面消費。
管政風的官,會去理會業者的要求嗎?再者豬頭或豬肉用牲祈雨防洪 ,祭拜的人有沒有想到豬兄的出身是天上水神,用曾是同類來祭拜,不知水神心中是否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