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時期 |
發生於10月至次年的5月期間,以12月至次年2月的低水溫期,感染率最高 |
病原體、病媒種類及環境因素 |
酵母菌,如 Debaryomyces spp. Metschnikowia spp.等於高密度養殖、低溶氧、溫度及鹽度等環境緊迫因素影響下易發生 |
感染動物 |
淡、海水、魚蝦類 本省則多發生於泰國蝦。 |
潛伏期 |
視溫度之高低。人工感染例 6-14天。 |
經 過 |
不佳 |
預 後 |
成蝦死亡率最高,佔75%,次為中蝦23%,幼蝦2%,蝦苗則無。 |
臨 床 症 狀 |
蝦隻外觀呈黃褐色,肝胰腺腫脹,全身肌肉及血淋巴液呈白濁。 |
病理學診斷 |
肝胰腺盲管上皮細胞呈空泡化,間質竇狀隙中含有大量圓球形菌塊,白濁肌肉組織變性壞死,全身血淋巴循環系統可見出芽的酵母菌。 |
血清學診斷 |
無 |
病原學診斷 |
酵母菌分離,觀查菌絲、孢子形態及生理生化特徵 |
類 症 鑑 別 |
肌肉白濁及壞死之類症:高密度飼養、低溶氧、溫度及鹽度突然改變等之環境因素造成之死亡。微孢子蟲症、弧菌感染、維生素C缺乏等,應予病因探討及病原分離作鑑定。 |
免 疫 計 畫(包括疫苗注射適期) |
無 |
治療方法、病媒驅除法及其他對策 |
藥物治療,如Clostrimazole,減少緊迫因子產生是預防本病之上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