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時期 |
氣溫較高、蚊蟲較多的季節。 |
病原體,病媒種類及環境因素 |
非洲馬疫病毒係屬於里奧病毒科(Reoviridae)的環狀病毒屬(Orbivirus)。糠蚊屬(Culicoides spp.)為主要病媒昆蟲。 |
感染動物 |
馬、驢、騾、安哥拉山羊。象與斑馬可能是保毒動物。馬的死亡率為25%至90%。 |
潛伏期 |
發燒型7日,亦可長到2至4週。肺臟型3至5日。心臟型的潛伏期較肺臟型略長。 |
預後 |
死亡率80%至90%。 |
臨床症狀 |
發燒型:體溫上升1至5日,恢復後2日內體溫回覆正常。肺臟型:發燒、呼吸困難、突發咳嗽、鼻腔流出白色泡沫。發病初期食慾仍佳,後期逐漸沉鬱、步態蹣跚,最後死亡。心臟型:亞急性,頭、頸部水腫,上眼眶窩(supraorbital fossa)水腫尤具特徵。此外眼瞼、唇、頰、舌、胸部、下腹部也可能出現水腫。側躺後因心臟衰竭而死亡。混合型:症狀兼具心臟型與肺臟型,因肺水腫與心臟衰竭而死。 |
病理學診斷 |
肺臟型:肺水腫及水胸。肺葉間隔及胸膜下有黃色透明液體浸潤,肺縱膈水腫,肺臟擴大,氣管、支氣管、小支氣管充滿白色泡沫。心臟型:上眼眶窩水腫及心囊積水是特徵性病變。皮下、漿膜、肌束組織間有黃色透明液體浸潤,頸溝下端部水腫,心內膜與心外膜有點狀與塊狀出血。肺葉間有漿液浸潤伴隨肺擴張及微血管鬱血。肝臟中心靜脈擴大,肝細胞脂肪變性。腎皮質內有各種程度的單核球出現。脾臟鬱血,髓質部出血。胃、腸黏膜鬱血。心肌及骨骼肌肌束有混濁水腫。 |
血清學診斷 |
血清中和試驗、補體結合反應試驗、血液凝集抑制試驗、免疫擴散法、螢光抗體染色。 |
病原學診斷 |
高燒時之脫纖馬血或脾臟乳劑接種於1至2日齡小白鼠腦內,經3次繼代,小白鼠會麻痺、死亡。 |
類症鑑別 |
鼻肺炎、馬傳染性貧血、馬梨漿蟲症、出血性紫瘢 |
免疫計畫(包括疫苗注射適期) |
耐過本病的動物痊癒後對同源的病毒株有免疫能力。非洲地區使用經蛋、鼠、組織培養等減毒之疫苗。本病毒有7種免疫型,彼此之間沒有交叉保護力。 |
治療方法,病媒驅除法及其他對策 |
應嚴防糠蚊隨航空器或船舶進入非疫區。發現疑患本病的動物時,應立即向動物防疫機關報告。非疫區發生本病應採行撲殺政策,首先禁止感染場動物或畜產品的移動,撲殺後以焚燬、掩埋或化製的方式處理屍體。感染場淨空後應徹底消毒並且停飼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