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N2 低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分離株對鴿子與鵪鶉致病性之研究
- 內容
家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 AI)係由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所引起之全身性或呼吸性疾病,對雞、火雞及鴨等家禽具感染性[2,5,6];而鴿子在1987 年首次有報告指出分離到AI 病毒後,相關研究則陸續指出H3N6、H3N3、H6N1 及H9N2 等亞型造成之AI 感染,但在許多相關的AI 病毒攻毒試驗研究中卻發現,鴿子的臨床疾病及肉眼或組織病變、排毒及血清抗體陽轉之現象卻非常少[1,4,9];至於鵪鶉自從1966 年於義大利首次發生AI 後,陸續亦在北美、歐洲及亞洲發生疫情。除本身即為具感受性之物種,鵪鶉於AI 之流行病學亦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4,7,8,9]。目前已知AI 病毒若要跨越物種的屏障感染其他動物,絕大部分需經一中間宿主進行基因重組[3]。過往常將可能之中間宿主動物指向為豬,然而在近幾年之文獻中,則提出鵪鶉亦為潛在性的重要中間宿主[4,7,8,9],並已於2006 年利用免疫化學染色證實鵪鶉同時具有SAα2,3-gal 與SAα2,6-gal 受體[10]。1997 年香港在人及家禽分離到之H5N1 流行性感冒病毒,於分子演化上即與鵪鶉來源之病毒(quail/Hong Kong/G1/97)具顯著之相關性。因此為預防家禽流行性感冒之傳播,甚至造成跨越物種之大流行,首先需了解本病之致病機轉。本試驗擬以本土分離到之AI 病毒對鴿子及鵪鶉進行攻毒試驗以觀察其感受性、體內病毒分佈狀況及抗體消長情形,以助於釐清其對於AI 流行病學所扮演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