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 住 血 原 蟲 性 白 冠 病
- 內容
一 、
病 歷 :
本縣某雞場飼養之五週齡雞隻於86年8月3日發病,其臨床症狀為精神沉鬱、弱腳、運動失調、羽毛逆立、排綠色便及貧血等異常現象,該場發病率為為9000/18000,致死率為1250/9000。 二、
肉眼病變: 肌 肉:
胸肌及腿肌蒼白,可見散發稍隆起的出血點(圖1),腹腔脂肪可見出血斑點。 心 臟:
有針頭大出血點及散發大小不一的白色結節。 肝 臟:
大小不一的出血點或不整形出血斑。 脾 臟:
腫大,可見散發或密發大小不一的白色斑點及出血斑(圖2)。 腎 臟:
腫脹及散發針頭大的出血點。 消化道:
腺胃和肌胃粘膜面可見散發針頭大之出血點,腸道漿膜面可見白色結節(直徑約0.2公分)。
三、
組織病變: 各臟器(肺、肝、心、脾、腎、腸)之出血及結節病變區,可見不同時期之住血原蟲性白冠病的裂殖體,其數量有單獨或數個形成花瓣樣排列,裂殖體之結構經H & E染色裂殖體外圍有一層嗜酸性之被囊,鏡檢該被囊內可見嗜鹼性點狀或紡綞狀之裂殖子,部份裂殖體被囊內的裂殖子已排出,而成空腔狀,部份則充滿液體或細胞碎片,亦有因裂殖體釋放或生長引起組織強烈炎症反應,導致裂殖體周圍及被囊空腔內充滿血液,此即為臨床所見出血區。
組織中之裂殖體,除排放裂殖子及引發出血外,其殘留的被囊會由圓型而皺縮為不整型,而周圍之組織除出血外,亦引起壞死、異嗜球及淋巴球之浸潤,加上裂殖體為外來物,可誘發體內吞噬細胞吞噬作用,故蟲體周圍可見大量巨細胞(giant cell)浸潤,當被囊被吞噬後僅留下一個典型的肉芽腫病變區,該病變區經修復後形成纖組化癩痕,此為肉眼病變所見之白色斑點。四 、
實驗室診斷 : (一) 細菌學檢查 : 心
肝
脾
Blood Agar ( - )
( - )
( - )
MacConkey Agar ( - )
( - )
( - )
(二) 血液抹片檢查 :
將病雞採血製作血液抹片,經甲醇固定五分鐘,再以快速染色液染色,鏡檢可見配子體(Gametocyte) (圖4) 。五 、
診 斷 : 雞住血原蟲性白冠病 (Leucocytozoonosis in Chickens) 六、
討論及參考文獻 : (一) 討 論 : 1.
雞住血原蟲性白冠病為一種夏季流行病,乃因Leucocytozoon屬的原蟲寄生於雞紅血球中,造成產蛋雞貧血及停止產蛋,對幼雞及中雞則引發喀血和全身性出血而倒斃。引起本病的原蟲有三種,即Leucocytozoon caulletyi、L. sabrazesi及L. andrewsi等,這三種病原在臺灣皆可發現 ,其中以分布於東南亞地區的Leucocytozoon caulleryi為害最烈,L. sabrazesi對於在山坡地及河川附近之雞場為害亦烈,至於L. andrewsi病害則較輕微。 2.
本病例的組織病理病變所見,蟲體被囊殘留區在組織修復後,僅留下一個典型的肉芽腫,未見蟲體,故住血原蟲性白冠病在恢復期或發病後期,須特別注意類症鑑別以免與會引起組織肉芽腫病變之疾病,包括大腸桿菌症、家禽霍亂、黑頭病、結核病、雛白痢及弧菌性肝炎等混淆。 (二) 參考文獻: 1.
呂榮修。禽病診斷彩色圖譜。中華民國養雞協會會刊雜誌社。P. 333-357. 1995. 2.
吳義興。獸醫寄生蟲病學。獸醫學要覽。藝軒圖書出版社。P. 21-24. 1992. 3.
李永基。家畜寄生蟲學。藝軒圖書出版社。P. 259-300. 1987. 4.
李永基。中華民國獸醫學會服務專欄第二卷。現代畜殖雜誌社。P. 35-37. 1981. 5.
李永基。中華民國獸醫學會服務專欄第三卷。華香園出版社。P. 263-265. 1986. 6.
林茂勇、宋華聰。寄生蟲性疾病-禽病診治。藝軒圖書出版社。P. 250-256. 1995. 7.
林達雄譯。雞病臨床圖說。鴻孺堂出版杜。P.193-199.1985. 8.
張甘楠等編譯。家畜寄生蟲病診療學。藝軒圖書出版社。P. 76-82. 1975. 9.
Springer,W. T. Diseases of Poultry.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vian Pathologists. U.S.A. P. 727-730.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