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 球 蟲 與 芽 胞 梭 菌 混 合 感 染 症
- 內容
一 、
病 歷 :
本發病場係縣內一飼養13,000頭之魯鴨場,以人工水塘放牧飼養,並將飼料置於池邊供其任食。從86年11月起仔鴨陸續發生下痢、死亡現象。送檢本所之仔鴨在臨床上可見食慾不振、消瘦、虛弱、軟腳、有褐色糊狀下痢便黏附於肛門周圍。發病率為 5%,致死率為45%。現場疫情調查發現該場水池水色極為污濁,水池自飼養上一批仔鴨至今從未乾池曝曬或消毒過,只是不斷補充地下水以維持水池水量,環境周圍亦有許多野鳥入侵覓食。在發病過程中,畜主並未加以治療或消毒過。 二 、
肉眼病變: 1.
小腸: 漿膜面充血、腸壁增厚,粘膜面有多發局部出血點(尤其在十二指腸及空腸部份),腸管內充滿紅褐色黏液性滲出物(圖1)。 2.
肝臟: 腫脹、充血。 三 、
組織病變: 1.
小腸: 粘膜面絨毛頂端上皮脫落、壞死(圖2),腸上皮細胞內可見Oocysts、 Schizonts、Microgametocytes、Macrogametocytes等不同生長時期之球蟲蟲體( 圖3,4)。絨毛頂端上皮及管腔內壞死脫落上皮處可見許多桿菌聚集(圖5)。 2.
肝臟: 有多發局部壞死灶及空泡變性,壞死區內有球蟲蟲體蓄積(圖6)。肝細胞腫脹,庫氏細胞增生,肝門靜脈區有大量單核炎症細胞浸潤(圖7)。
四 、
實驗室檢驗 : 1.
寄生蟲檢驗:
刮取腸黏液以重鉻酸鉀溶液浮游後鏡檢,可見球蟲之Oocysts。以H&E及 PAS染色法染組織石蠟切片鏡檢,可見在小腸上皮細胞有Oocysts、Schizonts、Microgametocytes、Macrogametocytes等不同時期之球蟲蟲體。另收集蟲卵加入2.5 %重鉻酸鉀溶液,置於室溫下培養,於24小時後觀察到具8個sporozoites之芽胞化球蟲卵囊,因此鑑定此球蟲為Tyzzeria sp.。2.
細菌學檢查:
以革蘭氏染色法染腸粘膜塗抹片,結果發現有許多革蘭氏陽性大桿菌附於腸上皮細胞上及存於粘液中。將肝臟及小腸以Blood agar plate(BAP)及 MacConkey Agar培養細菌,另以CDC Anaerobic blood agar plate(AnBAP)同時做厭氣性細菌培養。結果只有小腸在AnBAP上分離到一黃白色,2~5mm大小,不規則狀, 有單圈 ß溶血環,且具腐臭味之菌落。以革蘭氏染色、芽胞染色(圖8)、CDC Presumpto I、II、III Agar、Egg yolk Agar、Litmus milk及API 20 A快速細菌 鑑定套組等培養基及生化試驗鑑定細菌,細果鑑定此細菌分離株為 Clostridium sordellii。五 、
診 斷 : 鴨球蟲與芽胞梭菌混合感染症(Coccidiosis and Clostridial Infection in Ducks) 六 、
討論及參考文獻 : (一)討 論: 1.
會感染鴨子之球蟲包括Eimeria anati、E. battakhi、E. danailova、E. schachdaagica、Tyzzeria perniciosa、Weynonella anatis等 ,其中以 E. danailova 及Tyzzeria perniciosa對鴨子最具病原性。劉聖明1988~1991年對台灣357個鴨場做調查發現有 267(74.8%)為球蟲污染場,其中Tyzzeria perniciosa感染率最高(207場; 77.5%)。Tyzzeria perniciosa 對幼齡鴨具高度病原性,一週齡內感染之仔鴨死亡率近100%,但亦曾發現80日齡感染此症之鴨子有10%之致死率。 2.
感染Tyzzeria perniciosa 之鴨子在臨床上多有停止進食、下痢、失重、衰弱、死亡等症狀,剖檢可見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出血點散佈小腸尤其在小腸前段(十二指腸、 空腸)部份,腸壁變厚,腸黏液增加。許多報告亦指出此蟲可自腸管隨血行至肝門靜脈,在肝臟sinusoids處發育、增殖,再將 Oocysts自膽排出至腸管,造成血清白蛋白上升、血清總蛋白下降,肝臟有異嗜球大量浸潤,炎症反應、壞死。若造成慢性肝炎會使鴨子精神沈鬱、抵抗力下降,而對二次性細菌(Clostridium spp.、 Pasteurella multocida等)或病毒感染之感受性增加,更導致死亡率提高。 3.
禽類球蟲症與壞死性腸炎及潰瘍性腸炎有著密切關係; 壞死性腸炎或潰瘍性腸炎常同時併發或繼發於球蟲症後。人工感染試驗發現,禽類單獨感染球蟲或單獨感染梭菌之病變及致死率皆較同時感染兩種病原輕微。而常與禽類壞死性腸炎有關之梭菌為 Clostridium perfringen type A及 type C,其次為 Clostridium sordellii、 Clostridium sporogenes等。梭菌引起之禽類壞死性腸炎除了常與球蟲混合感染外,亦與年齡有關,愈年幼愈其感受性,致死率愈高; 而飼料中若含高量魚粉或小麥,經動物消化發酵後會導致腸內微生物菌叢改變,因而使梭菌大量增殖產生毒素而引發壞死性腸炎。 4.
本症之防治方法為添加0.1% sulfamonomethoxine(SMM)於飼料中,以治療及預防球蟲症。另添加bacitrancin或enramycin於飼料中,以治療及預防併發之梭菌感染。此外,由於本症之發生與飼養環境衛生有著密切關係,因此須保持池水之清淨,行統進統出之飼養管理,並於清場期間乾池曝曬消毒,甚至以瓦斯槍燒烤或更換底泥,前於飼養期間定期做水池消毒工作才能使防治工作臻於完善。 5.
Clostridium sordellii 可自土壤、人之正常便、牛之子宮、雞之皮膚等處分離到。此菌可造成牛、羊、禽類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及腸毒血症,狗之骨髓炎,人之傷口感染等病害。人工感染動物,僅有12.7%之分離株可使小白鼠死亡;皮下接種天竺鼠, 可使其產生水腫病變。有報告指出本菌之毒性及抗原性會因人工繼代培養而消失。 (二)參考文獻: 1.
李永基。家畜寄生蟲學。藝軒圖書出版社。P.285-287, 1986。 2.
林茂勇,宋華聰。禽病檢查手冊。藝軒圖書出版社出版。P115-126, 1995。 3.
劉聖明。台灣地區鴨隻球蟲感染調查動物試驗。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1991。 4.
AI-Sheikhly F and AI-Saieg A. Role of coccidia in the occurrence of necrotic enteritis of chickens. Avian Disease 24(2):324-333,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