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可利查
- 內容
傳染性可利查 (Infectious coryza, IC),俗稱傳染性鼻炎,是一世界性傳染性的雞重要疾病,但是,其他雞的呼吸道感染症,包括慢性呼吸器病(CRD),新城病(ND),傳染性支氣管炎(IB),傳染性喉頭氣管炎(ILT),這些疾病臨床症狀與傳染性可利查類似,診斷上極易造成混淆,而且發病率相當高,對雞造成的損失很大,而其中IC是唯一感染臉部的鼻道及下窩竇而引起上部呼吸道症狀的疾病,其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多發生在成長中或產蛋雞群,造成死亡及產蛋率暴跌的嚴重損失。本病僅感染雞,公共衛生上毫無影響。台灣細菌性禽病中最為困擾的問題之一。目前疫苗與化學藥物或抗生素雖廣為使用,但控制效果仍有存疑,必須再就細菌分離株之相關研究做進一步探討。
病原:
嗜血桿菌 (Haemophillus paragallinarum, HP)是本病的病原菌,屬格蘭氏陰性桿菌,有極性染色(Polar staining)的特性,大小約1-3 X 0.4-0.8μm,強毒株有莢膜。本菌經染色由顯微鏡下呈現單一或 2個,或短鏈狀。
培養條件需要還原型NAD(NADH)(1.56-25mg/ml)及NaCl(1.0-1.5%)﹐前者稱之為V-factor,血液培養基畫上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也能使本菌生長良好,因HP生長在葡萄球菌周圍,稱衛星現象。酵母菌抽出液(Yeast extract)之添加能使HP分離率及生長狀況提高。
血清型:
HP之血清型可分為A、B和C型,A和C型細菌株可凝集雞紅血球而凝集素(HA)在A型細菌之外細胞膜有HA-L1, HA-HL和HA-HS 3種凝集抗原。HA-L1是A型的特異性抗原,而HA-HL則是三型的共同抗原。Yamaguchi與Iritani等人在A型HP菌中發現有type 1 HA存在,並利用血球凝集抑制試驗(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 HI test)證明type 1 HA為A型HP菌的特異性抗原,同時也是產生特異性免疫抗體的抗原,而type 1 HA因具有與凝集素抗原L1相似的生物學與免疫學特性因而又被稱為HA-L1。而Sawata等人將C型HP菌的HA及雞紅血球經化學處理後,進行血球凝集試驗(HA test)及血球凝集抑制試驗(HI test),發現有血球凝集力價(HA titer)產生,並證明此HA亦為C型HP菌的特異性與免疫保護性抗原,故稱之為HA-L2。
HPg血清型分類方法最早是L. A. Page利用凝集素抗原(agglutinin)將HPg分為serovar A、B、C。1983年Kume等則以血球凝集素抗原(Hemagglutinin)即HA-L進行紅血球凝集抑制試驗,而將HPg分成HA-1~HA-7等七種血清型(serotype)並歸類出三種serogroup分別是serogroup I: HA-1,2,3;serogroup II: HA-4,5,6;serogroup III: HA-7。而1990年Blackall等依據Kume的方法陸續發現新血清型(HA-8、HA-9)並將原serogroup I、II、III改為serogroup A、C、B而分屬其中的血清型則改為A-1~A-4、B-1及C-1~C-4(表一)。
核酸操作技術在副雞嗜血桿菌之應用: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analysis(REA) 1990年Blackall利用restriction endonuclease¾ HindIII,將Hpg的DNA切割所獲得的三種不同的DNA profile types,來分析比較同一地區不同時期發生IC疫情所分離HPg菌株的基因關聯性,並進而推論出相關疫情:確定同一雞場每隔一段時期會被同一HPg菌株重覆感染,以及獲知新購入雞隻是IC病原主要攜帶者的首次證明。
Ribotyping 而1997年Miflin等使用含HPg標準菌株16S rDNA片段的DNA探針,與已被不同restriction endonuclease(HaeIII, HindIII, HpaII and SspI)處理所得之HPg DNA片段進行雜交,可獲得特異性雜交片段,進而減少DNA片段數目,降低REA pattern複雜性;而其結果中,HindIII與SspI僅得到一種ribotype profile,HpaII有三種不同ribotype profiles,而HaeIII則有四種不同的ribotype profiles;並由HpaII與HaeIII產生的ribotype profiles整理歸納出三種ribotypes(7)。
由以上可知REA與Ribotyping雖可被用來作為研究HPg基因差異性與IC流行病學調查的方法,但對HPg仍未具菌種特異性的直接偵測能力(1,7)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1996年Chen等開發出對HPg具種特異性(species-specific)的DNA探針,設計三種不同primers以利用聚合連鎖反應技術(PCR)合成出HPg種特異性DNA片段,長度為0.5kb;此DNA片段為主要偵測的特異性DNA片段;聚合連鎖反應技術比傳統培養鑑定方法更為快速簡便(在樣本送到實驗室6小時內)且不受眼窩下竇中正常菌叢的影響,並可達到直接偵測HPg之目的。
1998年Chen等將此項PCR技術實際應用在臨床病例上,在人工感染雞隻方面利用PCR技術與傳統培養方法所得到的鑑定結果幾乎是相同的;而在野外分離樣本方面PCR技術甚至比傳統培養方法更為敏感,更能提供快速準確的鑑定診斷。
表一. 副雞嗜血桿菌血清型分類(Kume分類方法)
原血清型分類
新血清型分類
Serogroup
Serovar
Serogroup
Serovar
I
HA-1
A
A-1
I
HA-2
A
A-2
I
HA-3
A
A-3
I
HA-8
A
A-4
II
HA-4
C
C-1
II
HA-5
C
C-2
II
HA-6
C
C-3
II
HA-9
C
C-4
III
HA-7
B
B-1
(Blackall, 1990)
目前為止(1995-1997),所有分離株皆屬C血清型,當然尚不能排除A型的存在,根據目前的報告缺少C型的疫苗,效果上非常差,再發率非常高。
病原性:
雞是HP的自然感受性宿主,3-5日齡較有抵抗性,4週至3年的成雞則容易感染。帝雉、珠雞則有過病例報告,其他火雞、鴿子、鴨子、兔、天竺鼠都可作為人工感染動物。初次自病雞分離的HP毒力較強,接種實驗雞可使症狀重現,但經過培養基繼代的細菌則失去病原性,實驗雞不再出現症狀,如再經過雞胚胎繼代,又可恢復毒力。
傳播:
慢性感染狀態及表面健康但卻帶菌者是主要的病原,IC最容易發生在秋冬及春天,氣候易變的季節。本病潛伏期甚短,約24-48小時,人工接種以點眼為主要途徑,自然感染在接觸後1-3天即成立,可利查症狀(Coryza syndrom)因HP毒力而有不同,約6-14天。
症狀:
主要症狀為鼻道及鼻腔之清澈至濃稠滲出液出現,臉水腫,結膜炎。雖然症狀在上呼吸道,但有時氣管也會出現囉音(rale)。臨床觀察結果有下痢,飼料和飲水量都減少,成長之雞群淘汰及死亡雞增加,產蛋雞則有產蛋率之減少。發生率雖然較高,一般毒力的細菌株造成的死亡率並不高。二次性感染是造成高死亡率的主因。鼻腔之病理變化是黏膜上皮之卡他性炎症,而臉部或肉垂之皮下則有水腫液。
診斷:
(1)HP分離:自眼下窩竇之滲出液做分離,畫在血液培養基後﹐再畫上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或 saprophyticus)作為供應V-factor。
(2) Coryza症狀之出現。
(3)接種菌液於實驗雞,24-48小時後如果重現症狀時。
疫苗:
疫苗由2種以上的血清型IC細菌混合而成,包括A和C型的細菌株,至少含有108 colony-forming units (CFU)/ml才有效,在5週齡及15週齡,至少做2次的死菌苗,皮下或肌肉接種,以保証其效果。因為A及C間無交叉免疫性,疫苗缺少其中之一型就無效。細菌株的抗原性亦影響免疫效果,故提高疫苗的品質在於找出現時所發病的菌株,以作為本土的菌苗的基礎。目前已有許多市售的進口或台灣製造的疫苗正在使用中,雖各有評價,但其效果之好壞很難提出解釋,亦無法肯定進口的疫苗全都就是好的,期待對進口疫苗做個別抗體的測定及攻毒實驗才能有答案。
圖示: